唐山花吹生于土地,归于自然--曹妃甸区姚希呐

据【系统管理员】报道:

 

唢呐上支起三支小碟,姚希呐边吹边拨动,小蝶旋转着,似迎风而立的荷叶;转个腕、倒把手,唢呐在手中上下翻飞,看得记者眼花缭乱;曲终高潮处,他同时将两只唢呐赛入口中,双眼圆瞪铆足了劲,忽鼓忽瘪的腮帮翕动着,激越的声音如同林中的鸟儿齐鸣……

演凑者姚希呐是唐山花吹第七代传人,现在曹妃甸区文化馆工作。他皮肤黝黑,在聊天时并不善言辞。直至他调试唢呐,提出要表演一曲时,记者才发现他眼中闪烁的亮光,整个人一下次活跃了起来。

唐山花吹初现于清咸丰年间,创始人姚宏组建了“姚家鼓乐棚”,从此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传统的唢呐吹奏只重视音色美,表演动作过于拘泥。姚希呐介绍说,唐山花吹一改传统的闭着眼吹唢呐,而是揉进了杂技和舞蹈等因素,声情并茂,具有表演性。所谓“花”,就是如唢呐表演手上的反腕、倒手,杆上的转敢、倒杆,碗上的转碗、甩碗,与观众自然形成动感交流。

姚希呐出身唢呐世家,他的父亲姚少林是唐山花吹的集大成者,将唐山花吹打入中央电视台,登上了“中国一绝”“想挑战吗?”的舞台。2009年,姚少林又走出国门,代表中国民乐赴新西兰演出,总理约翰基主动与他握手并接见。在父亲的积极争取下,唐山花吹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传承,一代又一代。

如今,姚希呐的孩子在外地音乐学院就读,接受正规而专业的教育,走上了一条“学院派”的道路。“老师说怕孩子向‘民间派’学串了、学野了。”,尽管如此,姚希呐还是愿意孩子多到家乡田间地头,在劳作的乡亲们最鲜活、最真切的情愫中捕捉灵感。“唐山花吹植根于泥土,不矫情、不做作,是伴随着浓郁的民俗民风成长起来的,是冀东大地百姓悲欢的咏叹调。”姚希呐说,在以前的唐海,凡有红白事、门市开张、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就有花吹。花吹音量宏达,穿透力强,从不需扩音器,其激越铿锵之声就响彻几里地外。

深受百姓欢迎,源于唐山花吹吹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姚希呐举例子给记者讲解,唐山花吹的部分曲目借鉴“一枝花”曲牌模式。乐曲开始如泣如诉;接着是叙述性的中段,犹如人们诉说过去的颠沛流离;最后,旋律欢畅热情,气氛炽热欢腾,将全曲推向高潮,使人顿觉欢心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