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信息港欢迎您 登录 注册 退出

曹妃甸信息港

当前位置: 曹妃甸信息港 > 新闻 > 曹妃甸新闻

曹妃甸: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先行者

时间:2014-09-17人气:作者: 系统管理员
(图1)

  沿唐曹高速公路前行,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扑面而来。一个个现代化的码头,一片片标准厂房,一座座新建的住宅小区,勾勒出现代大工业和未来新城的轮廓。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很难相信这个河北省最大的“区”,是通过填海造地从海上“生”出来的。

  曹妃甸与众不同。早在9年前,曹妃甸就被定义为首都产业外迁最大的承载地。2005年,首钢搬迁曹妃甸建起国内最先进的钢铁企业。同年,曹妃甸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2006年,曹妃甸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2011年,以曹妃甸为龙头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而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顺应这一发展大势,曹妃甸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和曹妃甸时提出的“要努力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打造河北第一经济增长极为目标,努力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崛起”。

  7月31日,京冀两省市在京签署七份区域协作协议及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在当日举行的北京市•河北省工作交流座谈会上,两省市负责人签署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等七份文件。

  从昔日不足4平方公里的荒芜沙岛,到今天京津冀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区域。循环经济、绿色产业、高科技推动,曹妃甸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为支撑,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逻辑。为此,《英才》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唐山南部沿海的曹妃甸区一探究竟。

  区位优势决定战略布局

  2014年6月28—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率领北京市代表团来到曹妃甸。走湿地,进车间,看码头。良好的区位优势,日新月异的变化,给北京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以首钢、北控等企业现有项目为基础,合力解决资源、交通、公共服务配套等问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曹妃甸聚集,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共同把曹妃甸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打造成协同发展的示范区。这是目前各方都有的一个共识。

  对于曹妃甸的产业定位,曹妃甸区副区长张贵宝对《英才》记者说:“曹妃甸未来要发展的钢铁产业定位在精品钢铁,化工是精细化工。”

  在这方面首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为中国第一个临海靠港的千万吨级钢铁企业,首钢京唐公司搬迁后,不仅没有“伤筋动骨”,反而实现了“脱胎换骨”的产业升级,在产品上,由过去以生产建材为主,跃升为以汽车、家电板材、管线钢等高端板材为主,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社会需求高。

  目前京唐公司的家电板材市场占有率第一,海尔、美的、格力等国内较大的家电企业都在使用首钢的家电板材;汽车板材,今年预计将达到90万吨,汽车结构钢中的车轮钢,市场占有率也占据第一位——在全球性钢铁行业不振的严峻形势下,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历经9年从低端到中高端的转型调整,于今年5月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

  曹妃甸港作为一个天然的不冻深水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一吨钢铁平均要带来6吨以上的物流,这就意味着临近港口产生了成本优势,而靠船运输,船越大物流的平均成本越低,曹妃甸港口正好是深水港,停泊大船恰到好处。所以布局大钢铁大化工有其依据。

  2013年,曹妃甸新建各类码头泊位12个,累计建成并运营泊位60个,通过能力达到3.5亿吨,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45亿吨,同比增长23%;开通内外贸航线16条,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5万标箱,增长50%。

  虽然如此,但毕竟重化工行业属于强周期性产业,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如何降低产业的波动幅度,使当地经济平稳发展是关键。

  曹妃甸区政府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张贵宝介绍:所谓循环经济在曹妃甸来说指的是一个大循环的概念:园区与园区、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最终才是企业内部的循环,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共生共荣、风险利益共担的格局。

  成功的例子要数已经落户曹妃甸的华润电力了。其副产品热可以供给周边的企业和居民,余热可用作海水淡化。同样,首钢京唐公司的余热也可用作海水淡化,海水淡化出来的浓缩盐可以供给三友化工。

  一条跨行业跨企业的循环经济带就这样形成了。

  除了为现有产业搭建循环链,曹妃甸还打算利用好那些过路产业。曹妃甸正在做华电、国投、中石油、中石化的工作,为这些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优惠的政策,争取使这些企业的能源、商品在曹妃甸港上岸,并且在本地形成交易。

  这样不仅可以使产业布局更加丰富,而且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使过路财神成为常驻财神。

  用智慧破解发展难题

  在重重的困难与挑战面前,曹妃甸人挺直脊梁。唐山市市委副书记、曹妃甸区委书记郭竞坤说:“要发展,就会有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唯有把自己做得更好,才能为赢得未来奠定基础。”于是,全区上下戮力同心,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

  基于这个理想和目标,郭竞坤对《英才》记者表示:目前,曹妃甸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转向产业聚集。

  据资料显示:从2003年曹妃甸开发建设起,十年间先后投入了大概3000亿元,平均每年300亿元,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市场运作解决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过管委会贷款融资投入的。目前,曹妃甸没有出现一笔不良贷款,且政府投入形成的土地、港口等有效资产已达2000亿,是政府投入的近5倍。

  在郭竞坤看来,解决钱的来源,实现资本资金的自给自足是未来曹妃甸更上一步的关键。张贵宝讲了两条资金来源:

  第一,依靠曹妃甸自身的产业发展,2013年曹妃甸区全部的财政收入是76.1亿,可用财力大概在50亿,如果能够完成预定30%的年增长目标,在2016—2017财年,曹妃甸的可用财力就能达到120亿,而120亿意味着曹妃甸区的财力完全能够实现自给自足。#p#分页标题#e#

  资料显示:2013年曹妃甸共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70个,总投资2500亿元,当年完成投资650亿元。海清源反渗透膜制造、首钢三冷轧、大亚链条、上汽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LNG码头建成并向京津唐地区供气,龙成煤清洁高效利用一期、三石化工、国泰纸业、中弘煤焦油深加工、中航天赫海绵钛等一批项目加紧建设,中兴IDC、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汉能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华电重工海上风电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成功签约。

  张贵宝对《英才》记者说:“京唐二期、中石化、东华能源、华润电力这四个项目年底开工,比如东华能源2017年能够创造60个亿的财政收入,中石化的炼化及配套项目大体上也能实现五六十亿的财政收入,所以30%的可用财力增长是可以保的,其实可以力争50%。”精打细算使得曹妃甸人有了更多的底气来做好未来的工作。

  第二,除了依靠产业发展带来财政收入,曹妃甸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土地。曹妃甸本来面积很小,但通过后来的吹沙造地,曹妃甸区政府目前拥有大量的储备地。曹妃甸造地的成本大概在10万元一亩,目前工业用地一般基准价是11.6万/亩,而港口用地是28万/亩,商业用地50万/亩,住宅用地大体上在60—100万/亩之间。从成本分析,填海造地的成本并不高于政府征地的成本,同时还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

  虽然重视工业发展,积极招商引资,但是智慧的曹妃甸人并没有忽视自己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曹妃甸高度重视的,因为他们知道发展是为了美好的生活而不是让生存环境变得更差。为此,“曹妃甸开发区特地对湿地进行保护。”郭竞坤对《英才》记者说。

  据说曹妃甸湿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多达1200余种,其中鸟类17目52科307种。目前湿地鸟类数量已超过6万只。远远超出“国际重要湿地”2万只的标准。

  但是在路上《英才》记者也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一边填海造地外,一边造了很多的海。全部填成陆地经济价值岂不是更高?

  实际上,这种填海造地的同时还造一部分“海”的目的是维护海洋的洋流。

  曹妃甸工业区规划面积380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310平方公里,还有70平方公里的海域。

  曹妃甸港和大连港、天津港基本在一个纬度上,为什么单单曹妃甸港形成不冻港,原因是海水的洋流在这里比较频繁。一旦破坏了洋流环境,曹妃甸港的优势将大打折扣。

  做好产业对接服务首都

  纵然有千般困难万般阻力,但是京津冀一体化对曹妃甸的发展可谓重大利好。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环渤海加速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高度重视、倾力推动,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提速,京津两大城市正在研究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疏解方案,京津冀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实施。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曹妃甸将真正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吸引更多的产业、技术、人才加速聚集。

  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要以曹妃甸产业园为重点,联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多种方式引导企业、项目向这里聚集,特别要深化首钢与河北的合作,统筹首钢北京地区和曹妃甸园区的发展,推动在京的加工制造业向园区转移,引导装备制造、航空、高铁零部件等要素向园区聚集,在曹妃甸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使曹妃甸产业园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郭竞坤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要清楚自己到底能够承接什么,要有差异,不能搞同质化竞争。

  今年,全区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88个,目前已有92个项目续建和新开项目加紧建设,汉能集团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东华能源页岩气新材料产业园、中粮集团精炼糖等96个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按计划实施。尤其是以积极承接北京高端产业制造环节和一般制造业转移为重点,积极引导北京的加工制造业向曹妃甸转移,引导装备制造、航空、高铁零部件等要素向曹妃甸集聚,在曹妃甸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

  为了做好对接工作,曹妃甸积极和经信委及河北省工信厅沟通,就名单企业逐家走访,对于低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比如电镀等行业,曹妃甸坚决不接。

  “比如曹妃甸与滨海新区相比就如同一个孩子与一个成人,曹妃甸要看清自己的状况,不和别人比,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郭竞坤对《英才》记者讲述了他对曹妃甸的定位。

  如何实现共赢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首要命题。毕竟一些产业从北京转移到外面会给首都的经济造成损失。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难实现真正的产业转移。

  针对这一现象,曹妃甸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曹妃甸和首钢的合作,首钢只在曹妃甸建生产园区,但所有外迁企业的总部却留在北京。在石景山建总部经济大楼,产业部门放在曹妃甸,这种合作方式的好处是:企业所得税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汇总缴纳,而增值税和一些流转税收则在曹妃甸完成。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实现首钢曹妃甸园区的产业增量,而且可以通过利润增加弥补北京的财政缺口,随着曹妃甸园区的发展,如果做得好甚至还可以实现增长。

  “产业园区的机制在对接天津产业转移上也一样适用,只是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实现,目前两级政府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张贵宝说。

  其实对于京津冀产业转移,方式方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行动。在这方面曹妃甸区已经着手开展工作半年有余。

  比如对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整体产业对接规划,除了产业本身,曹妃甸请专业的咨询机构做了一个系统规划,对转移而来的人做好安排,就学、就医、税收、交通做到科学规划。

  “对接产业这种大事,必须先做好信息咨询,再做好整体规划,最后才是产业对接的实施。”张贵宝对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对接有着理性的认识。

  未来的曹妃甸还将成为北京重要的储备水源地。北控曹妃甸日产100万吨海水淡化进京项目,河北省发改委已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届时可日均淡化100万吨海水,经淡化处理后达到饮用水标准的渤海海水将通过270公里管线输送到京城。

  此外国家政策也给曹妃甸带来一系列利好。中石化千万吨级炼油项目环评报告通过专家技术复核,华润二期项目环评报告已上报环保部环评中心审核,首钢二期项目所依托的《河北省钢铁结构调整方案》近期国家发改委将上报国务院,大型海水淡化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准开展前期工作。曹妃甸工业区被列为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河北港口集团成功落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方案正在加紧编制。这些大事、好事,为曹妃甸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p#分页标题#e#

(作者 昝立永)

标签: 曹妃甸  

flag777888999
flag777888999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