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平整的新建道路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正在紧张施工的重大项目鳞次栉比;已经开工的工厂里,生产场面热火朝天……当记者在8月中旬沿着渤海湾,先后抵达沧州渤海新区、唐山曹妃甸港和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时,一路看到的都是一派热闹景象。
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眼下河北省提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的7月31日,在北京市・河北省工作座谈会上,两地签订了关于京冀合作的七项协议。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座谈会上表示,未来河北省将在加快重大项目落地、组建经济示范区、深化重点产业合作、服务北京在冀企业方面加强与北京的合作。
一切才刚刚开始。
曹妃甸的“样板房”
记者了解到,在这七项协议里,《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位列首位。
而这与曹妃甸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在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王钟敏眼中,这里是最适合建设港口的“天然钻石级港址”。同时,这里还有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浅滩和荒地,未来不愁建设用地。
在《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中,京冀两地将在曹妃甸共同建设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曹妃甸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并共同推进港口建设和功能完善,把曹妃甸打造成首都战略功能区和协同发展示范区。
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面积有100公里,未来将被打造成北京产业转移承载区。“我们绝不是什么企业都要,而是着眼于引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坚决拒绝。”唐山市委宣传部部长于山告诉记者。最好的例子,是首钢搬迁建设的京唐联合钢铁公司。搬来曹妃甸后,首钢从原来的低端钢材升级到现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精品板材,彻底实现了产业升级,整个企业也在今年5月扭亏为盈,目前二期项目已经启动。截至目前,从北京搬迁到曹妃甸的央企和北京企业已经达到了19家,总投资1446亿元。
渤海湾的发展梦
相对于万众瞩目的曹妃甸,同样位于渤海湾一线的沧州渤海新区和唐山海港新区,对于自身在这一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角色,同样有着明确的地位。
#p#分页标题#e#今年5月,唐山海港新区与北京石材行业协会达成意向,将国际石材交易市场整体搬迁至唐港区。今年上半年,唐港区一共签约了60个项目,其中一季度的开工项目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着眼于打造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园区平台,唐港区规划建设了煤化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七大产业园区。“未来唐港区承接产业转移,将不是单纯地把企业搬过来,而是寻求与北京、天津的分工协作,我们这里主要承接生产部门,而作为‘大脑’的研发部门可以留在北京、天津。”唐港区管委会主任张国栋对记者表示。
位于渤海湾最南端的沧州渤海新区也有着同样的计划。“相比已经高度发展的曹妃甸和天津滨海新区,渤海新区还是一张白纸。我们有足够的腹地空间承接来自北京和天津的产业,特别是生产基地的转移。”渤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强说。
反哺京津的计划
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的同时,沧州和唐山也在用水资源回馈着首都。
对于缺水的北京来说,海水淡化很早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在曹妃甸和渤海新区,都有日产万吨级的海水淡化项目。而曹妃甸海域受洋流影响,属清洁海域,水质明显优于渤海湾其他海域,这为海水淡化工程落户曹妃甸创下条件。
在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的厂区,记者打开一瓶当地生产的蒸馏水,喝下一口,口感与平常的矿泉水没什么区别。京唐公司企业文化部副部长王明江告诉记者,这瓶水的水源,正是来自于海水淡化。两年前,包括首钢、北控在内的13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关村新能源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北控和首钢在曹妃甸的项目开展技术创新。目前,京唐公司海水淡化一期日产5万吨项目已经投运,在30平方公里的厂区内,55%的用水来自于海水淡化,既为工业生产服务,也可供职工洗漱饮用。与此同时,部分富余产能还与曹妃甸地区市政污水勾兑后进行二次处理,产生低于地表水价格的再生水。未来,京唐公司将进行10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的建设生产,将淡化后的海水直接供给北京。
(作者 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