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信息港欢迎您 登录 注册 退出

曹妃甸信息港

当前位置: 曹妃甸信息港 > 新闻 > 曹妃甸新闻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你影响有多大?

时间:2014-08-08人气:作者: 系统管理员

 

(图1)

  2014,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近半年来,京津冀备受关切。注入前所未有的“国家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澎湃脉动,会有怎样的共鸣?

 

  历时两个多月,本报记者辗转京津冀数千公里,深入采访调研。从三地决策者到普通农民,从企业高管到市场摊主,且听且看,且行且思,触摸走进“春天里”的这片热土。有为无畏,蹄疾步稳,又一个肇始于春天的故事,正在北方中国雄浑落笔。

 

(图2)

  编者的话:

 

  奥斯陆、阿拉木图、北京。世界地图上,由北至南的一条斜线,串起了2022年冬奥会的竞逐者;再度迈入申奥节奏的北京,多了一位河北“搭档”——张家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大推力”“没有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后花园’走不到‘大前台’”……京张联手申奥,被敏感的外界舆论嗅出了另一层深意。

 

  风起于青萍之末。眼下,京津冀哪怕一个微小的互动,都能触动人们的神经。

 

  时间回拨到5个月前: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座谈会,确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由党的总书记主持会议,研究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问题,前所未有!”一时间,热议如潮;

 

  行走京津冀,触摸发展新脉动,期盼在升温,认识在统一,行动在加快,变革在孕育;

 

  渤海湾畔,又一个肇始于春天的故事,徐徐拉开大幕……

 

  协同发展 时至势成

  区域一体注入强大“国家动力”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天津武清区的台头村,是津冀之间的一个普通小村庄。

 

  即便脑力仍健的老人,也很难讲清村子属地的变动历史:一会儿天津,一会儿河北,一会儿又回天津。

 

  对于46岁的村民马全旺来说,看似复杂的变化其实模糊而又细微。乡音未改,民俗如故,老辈与在河北的亲戚仍旧走动。

 

  燕赵自古是一家。

 

  同处燕山之南、太行之东的京津冀,山同脉,水同源,文同根。不必追溯久远,仅仅上个世纪,北京(时称北平)、天津就曾先后做过河北的省会。河北唯一一所“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至今还坐落在天津。

 

  30余年了,三地一体化的呼声从未间断,各种合作从未停止,但在学界、舆论眼里依然只是“起大早、赶晚集”“雷声大、雨点小”。

 

  直至今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善弈者谋势”。这一回的协同发展,可谓时至势成。

 

  势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是势;

 

  行政区经济日益向经济区经济转变,这是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渐次推进,这是势;

 

  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京津冀明显是匹“小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一体化程度等,与珠三角、长三角都有明显差距,需要尽快做大总量、提高质量,成为新的增长极,这是势;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广袤的北方经济腹地作为支撑,京津冀不可或缺,这是势;

 

  大城市病越来越重,京津与周边发展差距在拉大……各干各的无法独善其身,这些都是势。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

 

  “习总书记亲自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伟大实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北京市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部署,适应国家改革发展要求,回应社会各界关切,恰逢其时,水到渠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大势未到,事倍功半;大势已到,事半功倍。”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说。#p#分页标题#e#

 

  审时度势,是韬略,更是担当!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京津冀区域规划,10年过去仍在打磨。前几年,甚至连规划范围应多大、规划名字叫什么的基础性问题,都尚有争议——不难想象,真正推进,难度会有多大!

 

  三地“捏不到一块”的老问题,这一次被注入了“国家动力”,变得豁然开朗——

 

  不到3个月时间,北京市委连续召开三次全会。“史无前例”的高规格,一条红线清晰可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示范,主动作为,以更大的视野、在更大的尺度上谋划和推动首都工作。

 

  同样高规格、高频度,天津、河北的决策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谋划。

 

  部署“趁热打铁”,行动“快马加鞭”。

 

  在北京,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加快推进,动物园、大红门两大服装批发市场整体外迁已成定局,北京凌云化工落户河北邯郸,一个半月即完成整体搬迁,新生产线已经建成并开始试生产;

 

  在天津,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科技合作和高端产业对接紧锣密鼓;

 

  在河北,压减过剩产能的“6643”计划如火如荼,与京津开展产业对接、签署合作协议的消息接踵而至……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目标既定,方向已明,京津冀三地热起来了,急起来了,动起来了,形成共识的事先抓起来了!

 

  融合发展 同生共兴

  竞合共赢破解各自发展难题


  北京要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骤雨初歇,天空挂出一道彩虹。天幕,云霞艳丽;呼吸,清凉通透。

 

  6月6日,北京。整座城市的神经,因彩虹而拨动——照片在人们手机中疯转,末了,不忘留下意味深长的一问:“这里是北京,信吗?”

  更多的时间里,雾霾成了北京人调侃的话题。“自强不吸”“十面霾伏”……戏谑般的新词,透着焦虑和无奈。

 

  北京愈发揪心的“城市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引爆点”。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容量超载,居京不易;

 

  蓝天难见、繁星无影、河水断流……生态警报,声声刺耳。

 

  “北京城市病的表象是人口过多,但‘病根’是功能太多。”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说,城市功能并不是多多益善,存在过犹不及的问题。

 

  再次审视自身,如何精准定位?北京的思路开始廓清——

 

  首都功能不再大而全,只盯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四个“中心”;城市功能是北京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离不开,丢不了;区域性物流、专业市场等区域功能属非核心,是疏解的重点;此外,过度承担了满足外来人口教育、医疗需求的压力,也迫切需要外导……

 

  治病要治根。为北京“减负”,需要跳出北京看北京,需要“第二空间”,需要“第二落点”。

 

  “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大动脉……”中央决策层的目光,投向京津冀这片21万多平方公里的战略空间。

 

  拥抱协同,河北人期盼最多。

 

  河北省涞水县蘧家磨村,跨过村东头的一条马路,就是北京。路东的房山区郑家磨村,是村民们多年来艳羡的对象。

 

  “这边饮水靠打井,那边自来水通到户;这边护林苗木补贴一亩才300元,那边3500元;这边村支书月工资400多,那边3000多……”一路之隔,恍若两个世界。蘧家磨村委会主任黄长顺每次细说,不免唏嘘。

 

  2012年,河北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60元,仅相当于北京的17.8%、天津的22.9%、全国平均水平的63.1%。发展不足的短板,河北最明显。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7立方米,只有全国的1/7,却在近5年来累计向北京供水16亿立方米;生态屏障带、水源涵养地……拱卫京畿的责任,河北最重大。

 

  既要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又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防止换挡失速——爬坡过坎的考验,河北最严峻。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说:“要在努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

 

  错位共赢,天津人渴望最深。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年设计客运量2500万人次,去年实际吞吐量刚到40%。距离不过百公里、高铁仅仅半小时,首都国际机场的同期客运已达8371.2万人次,三条跑道均已接近饱和。

 

  “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玩笑似的一句话,点出天津人心里的纠结。

 

  面对北京的巨大磁场,“北方经济中心”天津,一度沉寂。新世纪新阶段,滨海新区演绎传奇,天津开始“二次崛起”,重拾“北方经济中心”的雄心再次激荡。只是,“双子星”如何唱好“双城记”,依然是天津绕不开的难题。例如,金融中心是天津人念兹在兹的梦想,可各大金融机构的总部几乎都在北京,天津的金融中心梦如何实现?#p#分页标题#e#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说:“天津与北京的城市定位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天津将积极借助首都优势,在协同上下功夫,在错位上做文章。”

 

  发展中的京津冀,各有各的坡与坎。攻坚克难,三地必须挽起手,同进退——

 

  天津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日前启动,与往年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重点研究课题。不同凡响越来越多:三地规划不再闭门造车、互相保密,省级层面“规划同图”已经破冰启动。

 

  从“有利于天津、河北可持续发展的事我们积极干,有利于天津、河北破解难题的事我们主动做”,到打通“断头路”、共建产业园、共建北京新机场,三地之间互动热络,“共同体”的节奏快速有力。

 

  “京津冀都有利用外部资源来为自己注入新动力进而支撑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认为,三地不能再走传统“竞争大于合作”的老路,只有合作协同、借势借力、共建共享,才能破解各自的难题,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创新发展 剑指全局

  深化改革精耕国家级试验田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始于一域,剑指全局。

 

  跳出三地看协同,是国家战略的大棋局:不仅仅是解决北京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也不仅仅是解决天津、河北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而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重大的国家战略,重大的国家使命。

 

  京津冀的国家使命是什么?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河北曹妃甸。来自北京的考察队伍,一拨又一拨。首钢在这里打响了北京产业转移的“第一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鼓点下,京冀两地日前签署协议,共建曹妃甸产业园,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平台。坐拥钻石级天然深水大港,集聚了10年发展能量,承载着河北人“光荣与梦想”的曹妃甸即将迎来新腾飞。

 

  两位数的轨道上飞驰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速调至中高速。发展“新常态”,呼唤增长新动力。

 

  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个亿,京津冀的经济总量仅占全国一成左右。无论是放眼巴黎、东京、首尔、大伦敦等世界首都经济圈,还是比之长三角、珠三角,标注新高地,京津冀空间无限。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认为,连片、成带发展,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京津冀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量得以充分释放,将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增长极。

 

  ——新型城镇化的“探路者”。

 

  镶嵌在京津之间,面积与上海浦东新区相当——河北三河、大厂、香河三县,搞成大城市,最有条件、也来得最快。

 

  “但我们限制它,划定生态红线,1/3是耕地、1/3是森林、1/3是建设用地。”虽然城镇化率仅为48.12%,但打造区域优化城市布局的支撑区,河北的决策层不“贪大求快”。他们的思路是“近小远大”,不顺着京津的边摊大饼,留足生态空间,努力走出生态文明新路。

 

  新型城镇化开局之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横空出世,决非巧合。如何实现要城市化但不要“城市病”?特大城市孤岛式、割裂式、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怎么调整?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理顺?京津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其他地方或迟或早、或多或少都感同身受。

 

  优化城市群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建立“多中心城镇网络”,由圈层布局走向轴带拓展,由行政分割走向区域城镇融合,由点状发展走向有机联系,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共同繁荣,促进包容性发展——诚如专家所言,京津冀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将是“重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试验田”。

 

  ——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多地通关,如同一关”,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7月1日率先在北京与天津海关之间实现,10月1日拓展到河北省。货物跨关区申报放行,企业无需奔波两地,最快不到一分钟搞掂,成本下降二三成。

 

  “京津尝得头啖汤!”向来得风气之先的长三角、珠三角,争取10月1日同步复制这项改革。

 

  一个首都、两个直辖市、三个行政区——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纠结,京津冀感受最深。

 

  既要跳出“一亩三分地”、又要种好“一亩三分地”,京津冀面临重重考验。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敢于深化到京津冀这样的老大难问题中去,啃了硬骨头,才能产生改革的深度效应。”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王曙光说。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从横向间的税收分享到生态补偿,哪里有行政壁垒,哪里有制度难题,就从哪里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光靠简单的来回相互走动、光靠孤立地签订几个协议,而是注重用改革创新,从根儿上解决“不协同”背后的利益协调难题。

 

  创新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开放深度、广度,打破传统的分割式治理体系,京津冀正携手开启又一场大试验。#p#分页标题#e#

 

  落子京津冀,改革新棋局。

 

  渤海湾畔,洪波涌起,这片中国最受关注的热土,注定将再次被历史瞩望。

 

 

(图3)

  高端访谈:善谋全局者 必先谋一域

 

  编者的话:

 

  5月底至6月初,本报记者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分别独家专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天津市长黄兴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当时正值出访)。他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推动的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伟大实践,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三地干部群众中得到热烈拥护,产生了强烈共鸣。

 

  他们强调,协同发展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选择。按照习总书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要求,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在协同上下功夫,在错位上做文章,演好自己的角色,打破物理有形的空间,以开放思维谋划布局,在改革创新中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

 

  本报将访谈内容以对话形式推出,以飨读者。

  

  访谈嘉宾:

  郭金龙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周本顺 中共河北省委书记

  黄兴国 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

  

  1

  重构京津冀 激活环渤海

  北方腹地待腾飞

 

  记者: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今年2月,总书记考察北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热门话题,如何从战略上理解其深远意义?如何看待缓解燃眉之急与着眼长远发展的关系?

 

  郭金龙:习总书记亲自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伟大实践。京津冀区域,集中了中国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挑战,人口集聚力之强、经济落差之大、文化背景之深,在世界范围都没有参照系。协同发展,涉及资源配置、区域分工、利益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并非解决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这是探索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首都治理的新路径,是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新型城镇化的崭新支点,也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引擎,我们将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北京市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选择。对此,中央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京津冀三地领导认识高度一致,我们信心十足。

 

  周本顺:总书记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央对我国新阶段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不仅是解决北京、天津、河北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指南,而且体现了对国家全局发展、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

 

  中国改革开放由南向北推移,渤海湾正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央提出把这一区域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而京津冀又处在核心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大势未到,事倍功半;大势已到,事半功倍。作为最大的受益者,我们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乘势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黄兴国: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深谋远虑,让人豁然开朗。目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呈现三个发展趋势:行政区经济被经济区经济代替,政府为主的经济被市场为主的经济代替,封闭经济被开放经济代替。而京津冀地区发展基础良好,如果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合作,协同发展,对于加快打造与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京津冀城市群,赢得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

  功能细安排 有舍才有得

  跳出一亩三分地

 

  记者:由于历史和行政区划原因,京津冀产业存在同构化同质化现象。如何立足各自比较优势,调整利益格局,突破一亩三分地的惯性思维?

 

  周本顺:协同发展好比一台大戏,我们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既要强化服务的理念,又要实现崛起的目标。对河北来说,服务好才能发展好,发展好才能服务好。我们要抓住北京功能疏解、产业转移、要素辐射的机遇,改变与京津落差过大的局面,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让人民群众在协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郭金龙:总书记讲,首都要带好头。要讲政治,就要准确把握首都核心功能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奔着一个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我们下了决心,非首都核心功能就要疏解、外溢。不能光想着自个儿去吸引,去集聚,更要研究作为四个中心的服务与辐射功能。#p#分页标题#e#

 

  黄兴国:国家明确了京津冀功能定位,关键在落实。北京要将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转移到天津和河北,这是个机遇。国家原来对天津的功能定位是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重点发展高端制造、航运物流、金融创新、科技研发等产业,同时也要向河北延伸产业链,共同打造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

 

  周本顺:河北要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燃煤、3600万重量箱玻璃。这些都是河北的支柱产业,压减下来是伤筋动骨的。压减这些产业,既是改善京津生态环境大局之需,更是河北自身发展之需。从战略和长远看,河北必须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结构,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落后的退出去,优质的强起来,新兴的顶上来,方能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黄兴国:只有做到习总书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期待,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互利互赢、区域一体,打破物理有形的空间,以开放思维谋划布局。

 

  周本顺:协同发展的目的是共赢。相比较而言,京津冀三省市中,河北更多处于接受辐射和外溢的位置,受益最多。既然受益最多,就该担当最大,不能只想从京津得到什么,也要想到京津需要什么,河北能为京津做些什么。凡事都要致力共赢。只有共赢,协同发展才能深化、才能持久。

 

  记者:首都核心功能里没有经济中心,北京市对产业取舍有怎样的考虑?

 

  郭金龙:北京做产业规划,就是要按照经济规律,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一句话,提高准入门槛。首先,就地淘汰“三高”(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有误解认为,北京要把“三高”转移出去,绝非如此。其次,有些很有生命力的企业,包括科技型企业,北京也不必摆那么多,适度削减一部分。最后,北京会和天津、河北通过政府引领,抓园区共建。像滨海新区和中关村的共建,秦皇岛、保定和中关村的共建,都在进行中。

 

  中央提出北京要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科技策源地,这里也包含很多经济成分。我们希望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中心,保留一部分高精尖的制造业,包括一些实验型的。同时抬高政策门槛,发挥市场作用,限制一般加工业,资源会自然外溢。

 

  记者:在三地采访中发现,各地都在筑巢引凤,目标似乎都瞄准着高新科技、总部经济等,会不会出现新一轮重复建设的苗头?

 

  郭金龙:雷同问题,是许多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我们国家地广人稠,市场需求旺盛。产业雷同一直是我们的弊端,也是过剩产能的缘由。从北京市来说,要做到不跟河北、天津PK地价,不搞地价优惠。要禁得住诱惑,不搞一般的招商引资,不搞税收优惠。把门槛扎高一点,把标准拉高一点,形成一个高地,资源才能溢出。不要老盯着眼皮子底下这点财收,“人口降下来,发展搞上去,环境好起来”,才是真本事。

 

  周本顺:毫无疑问,河北也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河北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北京会同质而不同层次。北京是创新中心,河北是引进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孵化和转化,联合打造创新基地和产业园区,使北京的产业链条更多地延伸到河北。服务业也是河北重点发展的产业,但河北的服务业很多是围绕京津的服务需求来展开的。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承接北京的教育、卫生等功能疏解,搞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既能为北京、天津3000多万人提供休闲服务,也能促进河北把第三产业搞起来。我们今天讲服务,已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无偿付出,而是把京津的服务需求变成河北的服务产业。河北人,要在服务京津过程中赚钱、发展。

 

  3

  一体化保护 可持续发展

  蓝天碧水最关情

 

  记者:大气和河流,不受行政藩篱禁锢,早已自行“一体化”了,而京津冀地区的水污染、大气污染,成了三地的心头之患。京津冀生态建设倍受瞩目,怎样联手从根本上防控大气污染,进行水源保护及环境治理?

 

  郭金龙:不久前,北京日报头版发了一张新闻图片:北京雨后出现明亮彩虹,虹桥横跨半个天空。北京老百姓那两天特别高兴,见面就说看到彩虹了。我也高兴,但更有压力,出个彩虹就上头条,说明来之不易,环境问题真是忽视不得。百姓的兴奋,也让我们深知,百姓最渴望什么。你说GDP多少,市民没感觉,生态环境才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周本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生态环境,环境容量有多大,发展潜力就有多大。河北下决心调结构,就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生态空间,发展更好的产业。河北治理大气污染是用牛劲的,全省关闭大小污染企业8000多家,空气质量已经出现积极变化。这说明,只要下决心、用大力去抓,就会有好的效果。

 

  在京津冀生态建设中,河北担负着很大的任务。我们制定了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修复规划,并由省人大立法,重点是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流水网建设和污染治理、湖泊湿地保护、山体修复、绿色河北攻坚、清洁能源替代等六项工程,争取在3至5年内见到明显成效。

 

  资源总是有限的,必须节约集约利用。比如,河北严重缺水,而农业用水占全省的70%,用水方式还比较粗放。农业节水有多种途径,但推广节水品种是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过去一亩小麦浇三水四水,耗水200方,如果大面积推广节水小麦,每年全省就会减少用水10至20亿方,对遏制地下水超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兴国:京津冀在地质、地貌、气候及生物群落等方面是一个完整的地域系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广泛合作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三地一定要联防联控,实现生态保护一体化。通盘考虑三地的整体环境承载力,着眼于扩大总体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积极建立京津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作机制。#p#分页标题#e#

 

  记者:采访中,生态涵养区关于生态补偿的呼声比较强烈。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这个问题能破解吗?

 

  郭金龙:目前咱们还是分灶吃饭,财税制度立足于分区域的分税制,你们反映的现象确实存在。生态保护,要更大程度调动三地的积极性,需要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央已经下了决心,我们有信心。北京和河北在生态方面有过不少合作,对比如承德的节水农业,以及稻改旱、植树造林、建蔬菜基地等项目,但力度还有待加强。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家庭,机制上的问题,下定决心不难解决。

 

  4

  直面城市病 辩证聚与疏

  善用“看不见的手”

 

  记者:北京深陷大城市病困扰,怎样才能对症下药,治疗大城市病?

 

  郭金龙: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100多万,10年间新增622万,其中超过2/3是外来人口。北京发展机会多,到首都追求个人发展的想法和做法,很能理解。新增人口贡献很大,延缓了老龄化,给城市带来了充沛的活力。但是,北京的人口承载能力当然不是无限的。重要的是,要坚决设定一个“人口天花板”,明确人口总量的控制目标。一个科学的办法,是用水资源来设定这个天花板。

 

  我们要坦承,北京患上了城市病,令人揪心啊!集中表现在人口过多,交通拥挤,资源短缺,服务管理不够精细,距总书记提出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差距甚远。北京采取一些限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何对症下药?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只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上,在改革创新中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修订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要界定人与空间的关系,规划就是空间规划和人口规划。

 

  黄兴国:马克思有句名言: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实要从解决大城市病的问题着手。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转移,可以到天津,可以到河北,也可以到外地,哪里环境优、服务好,就可能去哪里,用脚投票,关键是提升环境,完善服务。

 

  天津确立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了有利于实现城市定位和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同时,我们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濒海临港的盐碱荒滩。天津滨海新区是承载首都资源的最大平台,其优势远未发挥出来。

 

  周本顺:京津外来人口中,河北人占的比重很大。河北7300多万人,城市建设搞不上去,就还会有更多的人流入京津,加大京津人口压力。因此,京津冀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应当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河北的责任是,通过优化城镇层级结构和提高建设水平,增强就地城镇化能力,最终形成对京津人口的反磁力。

 

  郭金龙:人口是跟着产业走的,我们要研究哪些产业集聚人口,北京的人口聚是聚在三产上,要用市场的力量做好产业疏导。

 

  坦率说,目前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结构。以前说二元结构往往指城乡之间,现在是城市里的新老市民的二元结构。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坐视差距越来越大,谨防形成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堰塞湖现象,更不能让堤坝崩溃,对社会造成伤害。公众都很关心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城市的提供能力与不断增加的需求不相匹配,最典型的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目前非京籍的孩子约占47%。教育、医疗、社保等,成了关注焦点。新的二元结构,是下一步城市治理最棘手、也是最大的考验。毕竟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讲的,既从功能产业集聚开始,也从经济社会共赢开始,去破这个题。

 

  5

  谨防“摊大饼” 精心“蒸包子”

  探索新型城镇化

 

  记者:京津冀地区落差较大,如何选择新型城镇化路径,才能孕育出世界级城市群?

 

  黄兴国:当今世界,大城市群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通过首都与周边区域资源整合和功能重构形成的京津冀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区域和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巴黎、东京经济圈占本国GDP的30%左右,首尔经济圈占比60%左右,大伦敦经济圈占比高达80%以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郭金龙:中国城市化走到现在,我们是成功的,没有出现国外一些大城市那样大规模的贫民窟,最重要的是基于我们国家土地政策的正确。13亿人口的城市化,本身就是地球上的大事件,数亿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变动、迁徙并且定居,这在人类史上没有过,因此在世界上也没有可资复制的经验。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真是一个伟大的战略。

 

  周本顺: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个很大不同,是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城市过于“瘦弱”,既缺少像南京、杭州这样的次中心城市,也缺少像常熟、昆山这样活力强的中小城市。所以,河北要着力培育与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中小卫星城市,前者如石家庄、唐山等,后者如三河、涿州、固安、迁安等,这些都已有一定基础。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不能没有,有,就得更多地摆在沿海。河北沿海有唐山、秦皇岛、黄骅几大港口,吞吐量已达9亿吨,还有很多的盐碱地和滩涂可利用,是现代工业的理想布局地,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布局地。河北沿海地区现在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3,发展目标是要占近1/2,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相当大。#p#分页标题#e#

 

  黄兴国: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摊大饼式”搞城市建设,不计承载能力的扩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难以避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重构性设计要有新的布局。

 

  京津双城,要打造适宜的中心城市,同时培育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像河北的辛集、白沟、正定等,小城故事多,风格很独特。只要交通、产业、生态网络相联,就会形成各具文化特色、充满活力、十分宜居的城市集群。

 

  在城市群建设上,天津将积极借重首都优势,在协同上下功夫,在错位上做文章,推进基础设施相联相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以城市群品质的提升,使核心城市功能突出,周边城市功能互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繁荣。

 

  周本顺:在城市布局上,我们确定了“近小远大”的发展思路,就是环绕北京周边的城市,有条件做大的也不能做大,像廊坊的北三县,就必须控制开发强度和建设规模,如果与北京、天津连为一体,于己于人都不利;距离北京100公里以外的地方,可以布局几个大城市,比如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沧州等,这些城市生活上要宜居宜业,经济上要添分量。

 

  我体会总书记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北京要转移产业,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应着眼于更大的范围,搞大挪移。

文章来自《人民日报》(2014年8月08日 06、07版)

标签:

flag777888999
flag777888999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