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淡水资源紧缺、保障供水安全,在抓好节水和治污的同时,还要开源,即开发非传统水资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废水、海水淡化水等。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淡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供水安全的有效途径。
一、 当前我国供水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约为23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21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多年平均年缺水量约为 404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目前我国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含过境水)低于1000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在总体水量性缺水的情况下,近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用水量已远超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我国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加上水污染事件频发,大量水体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资源急剧减少,使供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十大流域,受工业水污染的影响,地表饮用水源地不合格的约占31%,其中淮河、辽河、海河、松花江近一半水质不合格。
二、海水淡化能够增加淡水资源总量。为保障供水安全,缓解供水需求矛盾,我国政府在大力提倡节约用水的基础上,采取了兴建蓄水工程、跨流域调水等一系列措施,但上述传统措施只能实现水资源的时空位移,却不能增加淡水资源总量,还涉及到沿线移民搬迁、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增加了诸多经济社会成本。而海水淡化是稳定的水资源增量技术,通过淡化海水,采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淡水,可直接增加淡水资源总量,可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我国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中西部地区苦咸水、微咸水淡化利用,优化用水结构,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海水淡化可为供水安全提供多水源选择。目前,我国城乡供水对传统水资源过度依赖,水源的单一性也增加了水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是影响供水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水资源短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保障供水安全,需要减小供水对远距离调水和受污染河流的直接依赖,增加水源的多样性,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不断加强供水安全保障。发展海水淡化,可以有效丰富水源多样性,成为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水源之一。同时,海水淡化可作为战略性应急水源。水污染事件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多发,常常导致生产、生活用水停止供应或供应不足,传统水资源供应系统面临严重挑战。为有效应对此种情况,可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在城市供水系统形成“传统水源供应+海水淡化备用水源”的双重供水体系,将海水淡化作为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抗旱救灾等情况的战略性应急水源,确保城市用水“源远流长”。
四、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海水淡化作为饮用水,在世界上大规模应用有50多年的发展,技术十分成熟。据IDA(国际脱盐协会)2010年底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已有近150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海水直接利用和脱盐(包括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建设了15000多座脱盐(淡化)工程、产水总规模6520万立方米/日,其中海水淡化工程产水规模3900万立方米/日、约占工程产水总规模的60%,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我国从1958年已经开始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67-1969年全国组织海水淡化会战,同时开展电渗析(ED)、反渗透(RO)和蒸馏等多种海水淡化技术方法的研究。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研究,培养了大批海水淡化专门人才,组建了研发机构,海水淡化技术已日趋成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年均增长超过60%,截止2010年底,国内建成海水淡化装置 70多套,设计淡化水产能 60万立方米/日;在建装置 5套,设计淡化水产能 26万立方米/日,其中,反渗透膜法占总产能的66%,低温多效蒸馏法占33%,其他海水淡化方法占1%。
五、海水淡化水源丰富、水质可控、水量供应稳定。一是水源丰富。地球上的淡水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5%,海水占到97.5%,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占淡水总蓄量的0.34%。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水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要水源。在海水淡化水源方面,我国海岸线长达32647公里,海水资源充沛,而且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下苦咸水资源,海水和苦咸水淡化的取水不受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水质稳定且水量充足。二是水质可控。海水淡化工艺比常规自来水净化工艺处理更精深,淡化水的水质完全可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新标准GB5749-2006)。海水淡化可用于饮用水生产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反渗透膜法和低温多效蒸馏法。其中,低温多效的产品水的细菌总数、大肠杆菌、pH等各项指标均能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是优质纯净水;通常的反渗透产品水除硼含量(0.5mg/L)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通过制水工艺的改变,可保证产水硼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三是水量供应稳定。海水淡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工厂化生产,因而具有确定的生产能力,采取海水淡化方式进行淡水供给,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确定产水量,具有供水量可控、可调节的特点,能够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水量供应。
六、海水淡化输水安全可靠。传统水资源利用方式,主要为利用地表水和直接采集地下水,从水源地到净水厂或用户之间水的传输呈开放性方式,容易受到外界不安全因素的影响,易受到多种形式的污染或增加净水的难度和成本,直接影响供水安全。海水淡化水在生产之后,直接通过专用管道进行运输,管道材质选择在低压部分多为玻璃钢管、钢网管、钢衬胶、UPVC相结合,高压部分多用双相钢,具有抗腐蚀、密封性强的特点,不易受到外部影响和污染,在淡水输送方面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且在淡水从海水淡化厂接入市政管网之前采取管道运输方式,对管道途经的周边地区造成的社会影响小。例如以色列将阿诗克隆、海德拉等海水淡化厂生产出来的水,接入国家输水管线,长途输水300公里,实现了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合理配置水资源。#p#分页标题#e#
七、海水淡化已列入国家产业规划。《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把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到 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达到 220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对解决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 15%以上,将大幅度提高苦咸水、微咸水的淡化利用能力。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具有发展海水淡化的天然优势,是渤海湾内唯一具有洋流扩散迅速、水质好、可深海取水特点的最佳取水地点,依托当地的能源优势,可建设成大型海水淡化制水基地。2011年10月竣工的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阿科陵海水淡化项目,每日可产淡水5万吨,直接进入曹妃甸管网,为当地生产、生活提供稳定供水。随着海水淡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的日趋成熟、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海水淡化将为生产、生活提供稳定的供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