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引水润农田
——滦下灌区冬灌见闻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刘葆方、张侃、齐福臣)
3月12日,艳阳高照。而在唐海南部的稻田里,刺骨的寒风仍刮得人脸疼。
上午10时,随着四用干管理站站长张东风和杨飞两人轮换摇臂提闸作业,十二支闸门徐徐提起,奔腾了100多公里的滦河水从十二支渠欢腾地奔向唐海十一农场的稻田。站在一旁的唐海十一场水电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用水协会主席孙启进情不自禁地告诉记者:“今年丰收又有保障了。”
滦河下游灌区是为了开发滨海盐碱荒地,由国家建委、水利部、农业部于1958年批准成立的。水源为滦河上游的潘家口、大黑汀和桃林口水库,主要为唐海、滦南、乐亭三县提供灌溉供水服务。
“水稻生产早着呢,为何现在就开始放水?”面对记者的疑问,滦河下游灌区管理处主任武尚文告诉记者,冬春季蓄引滦河径流进行冬春灌,既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又可以保证育秧期用水,对于唐海、乐亭盐碱化程度高、自备水源不足的水稻生产弥足珍贵。进行冬春灌溉储水,冬水春用,积极引蓄滦河径流,也是抗旱的一项重要举措。利用闲置的径流水大水泡田,可以有效压盐碱,可以解决育秧期用水问题,还可以蓄满一些平原水库和河道,有效缓解生长期用水紧张的局面。
武尚文介绍说,冬春灌作为盐碱地种稻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高产栽培的一项实用技术已经得到广大稻农的认可。唐海重盐碱地块合理进行冬春灌溉储水,可以有效地洗盐压碱,在稻田全生育期生产中实现亩节约水量80立方米,提高稻田亩产量40公斤至50公斤,亩均节水增产综合效益83元。正在此时,孙启进插话说,十一场是最大的用水户,有4万亩水稻和3万亩淡水养殖,80%的稻田属于重盐碱,每年引进1500万至1800万立方米冬季淡水压碱,可以大大提高水稻产量。去年十一场平均亩产800公斤,个别的达到1000公斤。如果不灌冬水,至少减产100公斤,整个十一场将减收1100万元。所以,我们衷心感谢这些常年坚守在灌区开闸放水、巡渠守堤的人们。
的确,灌区的工作既艰苦又寂寞。每个管理站两三个人,常年坚守在荒无人烟的河渠岸边,夏天蚊子多,冬季寒冷,连做饭、吃饭都得穿着防寒服。越是下雨天越要往外跑,顺堤巡查,保证河堤安全。已在滦下灌区工作了38年的梁国忠师傅告诉记者,冬春灌供水时间跨度长,往往从十二月到次年四月,且期间适逢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还要克服野外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深层冰冻等难题。为了按时放水,我们自制冰镩、液化气喷枪等工具,采取用冰镩破开表层冰,用开水浇、明火烤融化闸槽内暗冰等多样手段安全提闸供水,确保了冬春灌供水的顺利进行。
据了解,2012年的冬春灌供水工作自去年12月6日开始,目前支门已完成供水量5191万立方米。受益范围包括唐海县唐海镇、三场、四场、五场、七场、八场、十场、十一场等单位,泡田面积达到9万亩。4月底,冬春灌工作将全面结束,预计将实现供水7000万方,泡田1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