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新区管委会 2011-09-24 |
——与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发改局局长朱越杰对话
曹妃甸在渤海湾中的位置图
本报记者 朱永旗 吴松
曹妃甸工业区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作为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及相关附属产业。为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提供充足淡水,就成了曹妃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首要动力。
事实上,曹妃甸的海水淡化产业已经具备了多种条件,包括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作为曹妃甸海水淡化起步工程,于2010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的北控阿科凌5万吨/日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已经显示出了海水淡化产业的良好效益。在经过专家论证之后,曹妃甸的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多种条件已经具备。
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上游的材料、设备研发以及下游的设施、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曹妃甸的海水淡化产业体系也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内一流的海水淡化服务基地,”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发改局局长朱越杰向本报记者描绘出了曹妃甸海水淡化产业的长远构想。
曹妃甸具备海水淡化的多种条件
记者:曹妃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最初是出于怎样的一种设想?
朱越杰:海水淡化产业在曹妃甸的开发建设起步阶段,就已成为明确的发展目标。曹妃甸在自开发建设起步阶段编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时,就明确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目标。按照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曹妃甸重点建设和培育钢铁、石化、电力三大循环经济型产业链,构成曹妃甸示范区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其中明确建立以海水冷却火电项目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海水冷却火电项目,以提高燃煤发电效率、海水替代淡水、热能阶梯利用、灰渣综合利用为重点,构建清洁能源产业示范链,即形成“海水冷却发电-海水淡化-浓盐水综合利用-盐化工”的循环经济体系。
发展海水淡化,不仅在近期可作为长期稳定的水源,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满足自身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远期发展大规模海水淡化,除满足自身水资源需求外,还能向周边等缺水地区供应淡水,缓解周边地区淡水资源有限的问题,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战略水源保障。
记者:曹妃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在自然条件方面具备哪些优势?
朱越杰:曹妃甸工业区规划面积310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造地200平方公里,甸头区、一港池周边陆域已全部形成,二港池、三港池周边陆域已基本形成;规划岸线长度69.5公里,其中:甸头区规划水深-25米,一港池规划水深-15米、二港池规划水深-13米,三港池规划水深-11米,均适宜为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建设深水取水点,并且取水口可与码头结合施工使用,不浪费岸线资源。同时,为合理规划曹妃甸大型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布局和建设,曹妃甸集中预留了400亩项目用地以及700亩发展备用地,目前配套路网完备,水、电、热、污等基础设施条件齐全,可随时满足大型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开工建设需要。
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审批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请示》(发改工业[2007]1687号)中指出,曹妃甸工业区发展海水淡化具有以下三点优势:“一是曹妃甸海域水质和取水条件好,适宜作为规模海水淡化的水源地;二是采用海水直接冷却并充分利用电厂余热余压进行海水淡化可明显降低淡化成本,并形成电厂-海水淡化-海洋化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曹妃甸是我国重要的盐化工基地,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不仅可为曹妃甸的开发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还可为盐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原盐资源,且其副产浓盐水不直接排放,不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
良好的产业基础支撑海水淡化产业发展#p#分页标题#e#
记者:海水淡化产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配套的设施、产业基础作为支撑,曹妃甸在这方面的相关情况怎样?
朱越杰:曹妃甸经过“十一五”期间高速发展,产业聚集优势明显。目前,依托华润曹妃甸电厂、南堡盐场、大清河盐场、三友集团等大型企业,通过建设电力生产、海水淡化、浓海水综合利用和盐化工一体化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统筹配置,可有效降低淡水产业及产业链中各项产品成本,可实现原料互供和公用工程整体优化,实现规模化循环经济,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曹妃甸构建的以海水冷却火电项目为龙头的“海水冷却发电-海水淡化-浓盐水综合利用-盐化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实施主体已经明确,产业链构建已初步完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
曹妃甸海水淡化工程紧邻华润电厂,利用曹妃甸华润电厂生产的电能、外排的低温乏汽和直流冷却后的温海水直接用于膜法、热法海水淡化生产,可以明显降低海水淡化能源消耗和造水成本,水价优势显着。
目前,华润曹妃甸电厂(规划总装机容量为460万千瓦)一期2×30万千瓦热电机组已经正式投产运营,近、远期谋划了4×100万千瓦发电机组,可为满足发展大规模海水淡化项目的用电、用汽、温排水等需要。
记者:从经济效益、生态环保等多方面考虑,曹妃甸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基地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如何?如何保证不对环境构成影响?
朱越杰:曹妃甸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从2006年开始在海水淡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委托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编制了《曹妃甸工业区海水淡化及北京输送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谋划了通过海水淡化向北京供水4亿吨/年的起步工程。2007年3月,《曹妃甸工业区海水淡化及北京输送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经专家审查论证通过。
下游浓海水处置利用多元化,不会造成取水水质污染。为防止恶化渤海海洋环境、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产生的浓海水,曹妃甸海水淡化后的浓海水通过管道送往曹妃甸近邻的三友集团直接用于化工生产,可以减少盐化工的原盐和淡水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其余未能利用的浓海水将通过管道输送至曹妃甸近邻的南堡盐场和大清河盐场晒盐,可有效地提高晒盐效率,节约土地资源。目前,三友集团以及南堡、大清河两盐场合计日接纳浓海水能力在100万吨以上,远期经过技术改造和增产扩能,接纳规模可达400万吨以上,能实现曹妃甸建设大规模海水淡化的浓海水的全部回用。
另外,在海水淡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采取对浓海水进行机械化制液体盐处理,并对接收浓海水排放的三友化工增产扩能以及对南堡、大清河两盐田进行晒盐工艺改造后,可大幅度增加海水淡化下游浓盐水综合利用规模,可保证海水淡化产生的浓海水不会对渤海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十二五”曹妃甸海水日淡化能力可达100万立方米
记者:请您谈一下曹妃甸海水淡化产业未来的规模及长远发展构想。
朱越杰:依托曹妃甸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从循环经济、浓海水综合利用角度出发,经论证,“十二五”期间曹妃甸海水淡化建设总能力可达到100万立方米/日以上,如果决策开工建设,18月内即可产出淡水,其产生的浓海水可被下游盐化工和晒盐工业全部再利用。从长远看,曹妃甸海水淡化产能将有300万立方米/日以上的开发潜力。
曹妃甸在谋划海水淡化产业体系方面,除发展大型海水淡化基地外,还包括了上游材料及设备研发、生产、能源供给和下游海水综合利用以及海水淡化服务产业等更广泛的内容:依托海水淡化厂对淡化设施及配套装置的需求,可以推动建立反渗透系统为主的液体分离膜产业和以蒸馏设备为主的化工机械制造产业;依托海水淡化相关的研发、生产服务活动,可以推动形成海水淡化服务产业。在曹妃甸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内一流的海水淡化服务基地,并形成相关培训基地,为下一步国内大规模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培训所需人才。
高起点地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抓住当前有利的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期,不仅对曹妃甸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建议由政府主导成立海水淡化技术服务中心,负责引进、培养专业技术队伍,打造工程设计、咨询团队并组建海水淡化设计咨询研究院,推动海水淡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能源的应用,逐步建立海水淡化公共实验室、水质分析中心和海水淡化应急处理中心,进而带动相关教育产业的发展,为曹妃甸大规模海水淡化的发展乃至全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配套支撑。
记者:目前曹妃甸已成功完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有哪些?实际的效应如何?
朱越杰:北控阿科凌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作为曹妃甸海水淡化起步工程,已于2010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40293.3万元,占地面积约33亩,采用膜法工艺,配置5套单体产能1万立方米/日的反渗透装置,并采用经国际脱盐协会、世界水协会认证的目前世界最高水平的反渗透装置,在平稳运行状态下其能量回收效率可达到98.5%以上,最低水平也在95%以上。项目总产能为5万立方米/日,是目前国内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最大规模的项目之一。项目计划于2011年9月投产,产出的淡化水将直接进入工业区市政管网供各生产、生活使用。
该项目是国内首个纯商业化运营的海水淡化项目,也是首个中外合资的海水淡化项目。启动前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与投资方正式签订了《政府支持协议》、《购水合同》等法律文件。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现已批准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级海水淡化重点示范项目”。项目的开发建设模式为曹妃甸后续海水淡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