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无与伦比的情感关怀,人性的大善大爱展现,让一个女党员成了“不老天使”。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四十年默默的付出心血,为的只是救病人于危难,当病魔向她袭来,她毅然决然地说:“我能多活几天,就多为老百姓做几天事。”她就是唐海县第十农场李八廒村的李兰荣,一个与病魔抗争却始终心系百姓安康的乡村女医生。
长城网唐山6月22日电(郑自忠 张丹平 孙学伟 张明月)李兰荣,女,55岁,汉族,1956年7月出生于河北省唐海县第十农场李八廒村。1970年担任乡村医生,198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确诊为甲状腺癌,1998年任农场医院副院长,主管妇产科和妇幼保健工作。2008年退休与丈夫共同经营个体诊所。1991年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2年被评为全国模范乡医;1990—1993年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被评为唐山市劳动模范。
“我能多活几天,就多为老百姓做几天事。”——李兰荣
天使般的笑容,是李兰荣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二十年前,一篇《不老的故事》让她名动全国。我从中读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情感,照耀出人性的大善大爱。
二十年后,再听乡亲们讲兰荣的故事,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童,他们心目中的兰荣依然是当年的兰荣。
在病魔面前,她昂扬,没有倒下;在荣誉面前,她淡定,没有迷失。
四十载行医乡里,兰荣怀着朴实的爱,做着平凡的事,在不经意间,续写着那永远不老的故事。
因为,天使不会老。
说兰荣是天使,丝毫不为过。
这是一本1990年第11期《共产党员》杂志,封面上的兰荣笑靥如绽放的花儿,身着白大褂,肩背医药箱,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典型的白衣天使形象。
然而,在这天使般的笑容背后,一篇关于她的题为《不老的故事》的文章,却是在唐海县十农场父老乡亲们的泪雨滂沱中写成。
40年前,1970年,她15岁,乡间小路上,一个背着药箱小小的坚强的身影步履匆匆。
30年前,1980年,她25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20年前,1990年,她35岁,正值青春大好年华,身患甲状腺癌入院手术,情动全县干部群众,感人事迹传遍全国。
一名乡医,一场大病,一次手术,何以感天动地?
因为人们忘不了,在她新婚大喜的日子,一个难产的病人让她离开洞房花烛,直到东方的晨曦和婴儿呱呱坠地一同降临,那是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真正的责任和幸福。
因为人们忘不了,除夕夜里,东北风夹着雪花呼啸不停,李兰荣接到几里外一名砖厂职工妻子难产的电话,硬是拖着八个月的身孕,冒着孩子早产的巨大危险,挽救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因为人们忘不了,出生41天的儿子斌斌肺炎高烧40度伴着抽风,正当她抱着儿子心急如焚的当口儿,村民李金贵的爱人难产,人快不行了。一边是岌岌可危的儿子,一边是母子两个危在旦夕,“狠心”的母亲给孩子打了一支退烧针后毅然奔向了产妇家,而斌斌经医院奋力抢救才保住生命。
因为人们忘不了,兰荣如亲生儿女般照顾苏大娘八年零三天,成为老伴李体善心中永远刻下的数字;
因为人们忘不了,李志成妻子患肺病一夜叫起兰荣五次,每次都是一个微笑的脸庞……#p#分页标题#e#
在1990年之前的二十年从医生涯中,李兰荣,这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救治过的病人成千上万,接生孩子2000多例,给千家万户带去温暖和健康,没收过一份礼,没吃过一次请,信守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她万万没有想到,当她济世救人的同时,病魔却悄悄侵入了她的身体。
“那还是1987年,我觉得脖子下边的肿块总疼,到1989年底连续出现几次高烧,当时得流感的挺多忙不过来,也没往心里去。”李兰荣讲述当时的情景。她是真没往心里去,仍坚持走村串户,为乡亲们看病。
1990年春节刚过,她又持续高烧,确认为甲状腺癌。死神扑来时她从容面对,在手术前的日子里,她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乡亲们,以一种近乎“诀别”的姿态,逐一看望叮嘱所有的老病号和十几名孕妇。
1990年2月13日,是李兰荣动手术的日子。于是,有了救护车到来时,人们“老天睁眼,救救这孩子”的哭喊;有了救护车离开时,人们“你可回来,回来,回—来—”的追逐;有了万人空巷送兰荣,这至今看来依然撕心扯肺的情景历历在目;有了唐钢医院人山人海的父老乡亲的看望和祝福……
同年,中共唐海县委做出决定,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向李兰荣学习,唐山市委组织部为此拍摄电视专题片。农民日报、河北日报、唐山劳动日报、共产党员杂志先后发表她的事迹,时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的邢崇智题写按语——“学习李兰荣同志精神”。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提起这件大事,李兰荣更多的是感谢领导、感谢乡亲、感谢那些素不相识却给自己大力支持的人们。李兰荣幸福的回忆那段往事:“九七年,大港油田职工寄来几双布鞋、一个证书,写着‘人民爱戴你!祝你永远健康的走下去!’”
“永远健康的走下去!”多么朴实却又全然发自内心的祝福!她代表了人民的心声:爱人民的人人民爱!
李兰荣走了过来,一走又是二十年。
走过二十年,外人很难想像,面前这位永远面带笑容的乡村医生,是一位与癌症抗争了二十年的胜利者。
走过二十年,乡亲们感到兰荣一直没有变,依然是那个以火热的激情、敬业的精神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
“我要对得起我的誓言,”李兰荣说:“1980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那年7月是我入党的日子。”
站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起,她心底立下一个誓言:要用自己的生命回报党、回报乡亲。
她,命运多舛,在她的身上,折射出新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走过的艰难曲折之路;
她,心底无私,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一名普通党员乡村医生四十年如一日虔诚的默默坚守与付出。
那个出诊用的医药箱,见证了李兰荣的四十年。
1970年2月,年仅15岁的李兰荣挑起了“赤脚医生”的担子。父亲说:“我小时候没有乡亲们的帮衬活不到现在,人得知道报恩,你得好好学,好好干。”
行医之初,李兰荣真真切切体会到农村缺医少药的难处和患者被病痛折磨的痛苦。1971年起,她不断的进行学习培训和实践磨练。从给萝卜打针练到闭着眼睛输液,再到掌握接生、危重病人抢救等一整套医疗技能,她完成了由一个小学肄业生,到一名乡村医生,再到一名妇产科主治医师的迅速成长。
“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李兰荣说:“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孩子都是在家里。那个时候,让孩子平平安安的降生是百姓天大的事。”
“我父亲是奶奶的第九个孩子,却是第一个活下来的孩子。”李兰荣一句话,让我理解了在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严重落后的年代里,许许多多的母亲刻骨的痛。#p#分页标题#e#
那时村里没人会接生,全凭李兰荣一个人,“最多的一年,李八廒我亲手接生了148个孩子。”说到这里,她满眼欣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除害灭病,水井消毒,常见病防治;八十年代的公共卫生宣传、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打防疫针、发糖丸;九十年代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那段日子,李兰荣天天入户,白天黑夜随时出诊,当天工作当天总结,几乎没睡过成宿的觉。
县里筹建妇幼保健院,院长希望李兰荣过去,一个跳出农村的机会来了。
父亲说:“不走,走了对不起大家伙儿。”
兰荣说:“我不走。”
于是,她为乡亲服务的身影始终出现在村庄的大街小巷。
人们都知道兰荣最大的“好处”,那就是不管白天还是深夜,不管酷暑还是寒冬,不管风雨还是霜雪,永远是随叫随到,“在她嘴里就从没说过一个‘不’字”!
手术21天后,李兰荣奇迹般地回到家中坐诊。不到一个月,她就给13个孕妇做了检查,给30多个患者打针、吃药……在此后的日子里,李兰荣以顽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她又像以前一样,走村串户为乡亲们诊治疾病。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在她长期服用化疗药物抵抗病痛的同时,身体每况愈下。1998年,农场党委考虑李兰荣的身体状况,把她调到农场医院任副院长,主管妇产科工作和妇幼保健工作。工作环境变了,工作职责变了,但她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没有改变。
“兰荣到十场医院了”。消息不胫而走,周边农场甚至外县区的患者也纷纷前来就诊。
在李兰荣从医生涯里,亲手接生新生儿近3000例,是名副其实的“千婴之母”!
2006年,经过甲状腺癌切除手术后的李兰荣,查出甲状腺健侧有肿块、白细胞低、颈椎突出、腰椎突出、冠心病等多种疾病……
2008年,因身体原因李兰荣终于办理内退手续。但她心中又始终抛不下那些渴求的眼神,放着清福不享在家里开起诊所。改变了为人民服务的方式,没有改变李兰荣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她仿佛又回到了二十五岁入党时的岁月,只要一声召唤、一个电话,马上背起药箱匆匆出诊。
兰荣说:“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习惯了。”
人们说:“兰荣就是厚道!好使!”
“其实我的水平没多高。”兰荣这么说并不是谦虚,可是在乡亲们的眼中,兰荣“艺儿高”(医术好),有病生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兰荣。
退休后,“水平没多高”的兰荣多了一项更不容易的任务:为需要去大医院检查治疗的病人联系医院和医生并陪同就诊。
兰荣觉得:“老百姓出门看病难、什么都不懂,我带着去方便点儿。”其实,对于很多北京、天津的大医院,李兰荣也是两眼一抹黑。为了大伙儿的事,她啥门都敢进,啥人都敢找,认识不认识的医生都能联系上。
用群众的话说:“有兰荣在,我们心里踏实!”可群众踏实了,李兰荣除诊所生意直接受影响外,舟车劳顿更是让她虚弱的身子饱受折磨。但李兰荣却无怨无悔,只要群众找上门,她会毫不犹豫的免费前往。几年下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对此,爱人李体仓心疼之余夹杂着些许抱怨:“整天哪有在家的时候啊!”
群众说:“这几十年,李兰荣就没过过消停的晚上;谁家过节,她也没在家好好过过节。”
对于李兰荣来说,四十年如一日似轻描淡写。她把治病救人作为一项“终身制职业”来看待,因为在她心中,永远铭记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p#分页标题#e#
李兰荣最大的心愿,就是祈盼乡亲们都“没病没灾,平平安安”。
行走乡里,听到最多的话是:“要没有兰荣,我的命早就没了……要不是兰荣,我活不到今天……”
我强烈感受到:人们对李兰荣怀有一种无条件的迷信与崇拜!
因为,在这四十年里,她挽救了太多太多乡亲们的生命。
谈起她左腿的股骨头坏死,李兰荣说:“用一条腿换一条命,值!”2006年,李兰荣上班途中不慎摔了一跤,致左腿骨折,必须平躺。她闲不住,在家“躺诊”,把患病的孩子们用胳膊搂在怀里,歪着脑袋看病。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没养足两个月,她就惦记着一例难产孕妇的接生手术,急着跑去上班,导致股骨头坏死,落下终身残疾,至今走路仍一瘸一拐。
在李兰荣的诊所,我和许多乡亲们聊天。恰好遇到串门的孙素花,说起兰荣救了自己老伴李俊善,想起过去兰荣对自己一家的好,情绪再也控制不住。八十年代,李俊善两次到天津做心脏纤维瘤手术,第二次更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天津,孙素花给兰荣写信,请她照顾在家里无人照料的四个孩子,那年春节,李兰荣陪四个孩子在家中度过。
今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在李俊善头上。4月14日早晨五点半,73岁的李俊善去倒垃圾,被邻居家的藏獒扑倒撕咬人事不省。“你二叔让狗咬死了,快去看看吧!”孙素花第一反应是找兰荣。当时,兰荣身体状况很不好,正在患冠心病和肾结石,已经几天没有好好吃东西了。遇到求助,她强打起精神,拿起消毒药品直奔李家,紧急处理后,又联系出租车陪同李俊善一家去唐山治疗、注射血清。在唐山,兰荣楼上楼下一瘸一拐地忙着办理各种手续,从早晨到中午连口水都没喝。
李俊善已无大碍,正在逐渐康复。可是,谁也不曾想到,就在兰荣早晨正要前往李家的时候,丈夫李体仓身体不适、眩晕昏迷,她给丈夫打了一针便匆忙赶往伤者家里;人们更不曾想到,就在两个星期前,兰荣因心脏不好做了冠脉造影,医生要求她下支架。
每当提起兰荣,孙素花总是哭着说“她的好处我就是说上六天六宿也说不完,我就是死了都忘不了她啊!”
聊天中,我了解到:2009年,李兰荣的结石病正犯得厉害。夜里11点多,村里李林志的老伴打来电话说:“兰荣啊,你快来吧,你二哥他不行了。”李兰荣挣扎着起了床,强忍剧痛赶到李林志家中,检查确定是脑干出血,需马上入院抢救。由于是危重病人,李兰荣不顾自身腹痛如绞,坚持陪同病人前住唐山,至凌晨4点赶到了开滦医院进行抢救,直到一天一夜后,李兰荣才拖着病体回到家中。
聊天中,我了解到:在李翠荣心中,李兰荣是“活神仙”。“我侄儿出生的时候抽搐口吐白沫,跑了很多地方检查,都认为孩子会留下残疾,大冬天,家里人想把孩子放在冷屋子里……”李翠荣想起这事就后怕。正是李兰荣一直惦记着这孩子,“我看这孩子没毛病,敢打保票!”经过李兰荣的检查和调理,孩子健康成长。
聊天中,我了解到:李俊秀患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昏迷不醒,浑身抽搐,儿子正在上学,女儿已经出嫁,只剩老伴一人,李兰荣帮他找车送到医院,垫付医药费2000余元,在医院陪了病人一天一夜直到脱离危险。“别看我这身板,一般人熬不过我。”说起这事,李兰荣很“逞强”。其实,当时她拖着残腿,扶着楼梯,走走停停,硬挺着不让大家看出来,不让大伙担心。
李兰荣救过很多人的命,她自己也以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与病魔和伤痛斗争了几十年。
“我啥事也不发愁,心里敞亮呢,活了五十多岁没烦恼的事,我就是这个人性。”李兰荣这样评价自己。
“她身上的病,她就从来就没当回事儿。”捂着脸找李兰荣看牙疼的李秀花说:“我侄女小玲玲常说,不叫兰荣姨我十个命也扔去了。”李秀花的侄女刚出生时,患口腔炎几天吃不进东西,经兰荣调理得以康复。
“我因为长期用药免疫力低,平时经常发烧38、9度都能挺住,该干什么干什么。”李兰荣自己也承认。李秀花说:“她出门从来不说干啥,都是偷着去,其实是去检查病了。”#p#分页标题#e#
去年冬天,李兰荣瞒着家人,自己吃药调节心脏后,去唐山作了结石碎石手术,医生当时怕她下不了手术台。“活一天是一天,我能多活几天,就多为老百姓做几天事。”李兰荣的乐观让我们所有人为之动容。
李兰荣到底救治了多少人,没人数得清楚。可群众忘不了兰荣的好:李俊善、冯秀岭、李玉瑞、李任林、李可忠……
李兰荣说:“我就是盼着群众都没病没灾、平平安安的!”
这就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一位普通乡村医生的朴素心愿。
“我手上出了几个小水泡儿”,“我脚崴了一个月咋也不好呢”,“我自己在外边买的这膏药贴着不服,使哪个膏药好?”……
在李兰荣小小的诊所里,一上午就没断过人。从6点开始,陆陆续续有20来人输液,问病、买药的没数儿。
一个“胃又不舒坦”的中年汉子进来,李兰荣拿两瓶胃舒平收了4块钱就给“打发”走了。
“贵药的不一定管用,对症才好。”李兰荣说:“在农村,慢性病特别多,很多人长年吃药,总吃贵的药吃不起。我就是想让乡亲们少花点儿钱,少受点儿罪。”
在兰荣的诊所看病便宜,给人治病不赚钱反“搭钱”,是众所周知的。
她经常和丈夫说:“我们所面对的是父老乡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对不住他们。”她家的诊所收费有减、缓、免的的规定。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费用10-20%,一时资金紧张的患者可缓交费用,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5元的妇科检查费她从来没有收过,也从来没有收过出诊费,百姓需要一些便宜的药、简单包扎一下伤口也没有要过钱,每年因减免费用的损失近万元。
宋秀岭长年患病,每次兰荣给他挂点滴,老人总是用混沌的意识翻来覆去的叨咕:“就是不挣钱,也别赔钱啊……”
兰荣给患者开药只开两天,为的是观察用药情况,不浪费。输液时,她从来不会离开,等到输完拔掉针头,她还要观察一阵才放心地离开。40年来,她治疗过的病人不计其数,从来没有出过一次医疗差错。
李兰荣说:“老百姓受一点儿好都记得。”李双福那些年穷的家里没啥,一年冬天,他用稻谷换了几个冻柿子,用破书包兜着给兰荣送来。兰荣说当时我泪儿就下来了,“我留一个,剩下的你拿回去。”李双福的孩子刚出生患吸入性肺炎,是兰荣把孩子送到唐山开滦医院,垫了1000块钱,又送了他200元生活费。
2010年,李兰荣的医药费用为一万五千元,农场领导找到她说,省级劳模可以报60%的医药费,她谢绝了:“我不愿给农场添麻烦,我自己给自己开工资,够吃够花就行了,这些小事我还能承担。”
来兰荣诊所看病的人特别多,不仅看重她高超的医术,更感召于她强大的人格魅力。一名外地民工患结石,兰荣为他诊治后就安排他住在诊所,第二天又给他拿了几斤米,带了点咸菜送其离开。就这样李兰荣的名字在民工中间流传开来,谁有了病就来她的小诊所。有几个民工把工资送到兰荣这里保管,一年下来有四五万元。有时遇到天晚,兰荣也会留他们在诊所住下。丈夫劝她“防着点”,兰荣笑笑说:“没事,将心比心,人家也是对咱们信任”。
一个孩子眼角受伤需要缝合,李兰荣建议去医院,患者说是外地的没带多少钱,她二话不说借了1000块钱,她和这孩子素不相识。
今年,儿子斌斌结婚,是李兰荣人生中的大喜事。原打算请请亲戚就行了,没想到十里八乡1000多人前来道贺,场面甚是宏大。人们说:“她光顾着我们了,这样的好人家里有事儿了,我们怎么能不上前儿呢?”
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坚守、默默无闻地奉献。
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无尽的爱,李兰荣用人生最宝贵的四十年,为我们演绎了一个永远不老的故事。#p#分页标题#e#
祝福兰荣:天使不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