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的首钢京唐这样厉害了?

据【系统管理员】报道:

 08-10 

据中国证券网报道:在钢铁行业低迷的现状下,曹妃甸首钢京唐一直默默发力,截至2015年6月,京唐公司的家电板、车轮钢、高强钢、集装箱,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名第一!

卯足劲奔跑吧,首钢京唐!

 

首钢京唐:多项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比排名第一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侯利红) 在近年来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首钢京唐却默默发力,通过加强全流程管理,大力开发新产品,其市场经营持续向好。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月,京唐公司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如下:家电板22.98%,行业排名第一;车轮钢30.3%,行业排名第一;高强钢26.12%,行业排名第一;集装箱20.11%,行业排名第一;汽车板7.44%,行业排名第六。

 

公司在2014年5月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后,全年实现历史性突破,盈利1.23亿元。京唐党委书记顾章飞透露,今年以来,京唐公司整体运行情况良好,保持着持续盈利。

 

就在本周一,首钢股份(000959)公布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方案显示,本次重组首钢股份拟置出其贵州投资100%股权并置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京唐公司)51%股权。正因本次重组,首钢京唐公司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据了解,京唐公司地处曹妃甸,临海靠港、运输便捷,是首钢搬迁调整的重要载体,也是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钢铁项目。

 

注重研发 产品高端

 

值得注意的是,首钢京唐极为注重科技研发、自主创新。公司采用了220余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达到了三分之二。其中自主研发的高炉无料钟炉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联合研发的顶燃式热风炉,风温1300度,达世界最高水平;自主研发的高炉—转炉界面“一罐到底”技术,为世界大型钢铁企业首家使用。目前首钢京唐钢铁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重大专项(15个课题中有12个依托京唐钢铁项目攻关实验)。

 

首钢京唐公司自2010年6月26日全面投产, 2014年,公司大力推进产品开发和认证,积极开拓和占领市场。

 

据介绍,公司2014年全年开展了24家车企、50款车型的汽车板认证,成功打入上汽通用、长安福特等合资品牌,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年汽车板产量完成83万吨,同比增加20万吨,其他产品的市场开发和认证也成效显著。管线钢开展供中石油X90小批量试制,实现沙特海水淡化项目用22毫米厚度极限规格X65批量供货。车轮钢成功开发目前国内最高级别轮辋用钢,采用首钢独有的技术,成功实现超载重卡专用轮辐钢的系列化开发。镀锡板采取差异化的策略,选取奥瑞金、中粮、嘉美、昇兴、福贞等镀锡板下游用户中的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在以红牛、旺旺、露露、银鹭等高端饮料罐方面终端用户实现了批量供货。同时,还逐步开发出口渠道,在美国、泰国、韩国、菲律宾、葡萄牙等国家实现了批量供货。全年出口产品130万吨,其中出口汽车板实现翻番。

 

海水淡化解决城市供水 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

 

钢铁行业历来被认为高排放高污染,环保设施投入相对较高,但首钢京唐却完全按照循环经济构建了全流程能源转换体系,实现了余热、余压的高效能源转换,构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

 

首先,公司利用沿海优势,以海水淡化催生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初步形成。公司在国内首次应用热法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能源梯级利用—余热、电、水大循环,年发电量3.4亿度;海水淡化与下游制盐产业形成产业链,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供给附近的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其次,向社会提供能源产品。公司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资源,除满足企业自用外,还向周边企业供应,目前已实现向工业区部分企业供应采暖水。公司充分挖掘设备生产能力,实现了氧气、氮气、氩气、氢气外销。目前,50余种能源产品已有20种外销,实现了为社会服务功能。

 

再次,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公司通过对全流程废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高效回收、再资源化和产品化技术集成,实现了零排放,并通过深加工提升固废再资源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了100%循环利用。

 

据介绍,京唐公司环保投资75.96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1.21%。其中,废气处理设施128台,废水处理设施8套。为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控,公司还建设了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目前自备电厂、烧结脱硫、高炉出铁场除尘、炼钢二次除尘等14个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已与市环保局联网。首钢京唐公司被列入第一批钢铁行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名单,被评为唐山市环保达标建设暨百家示范企业,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授予“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称号,被河北省确定为省内首家清洁生产标杆企业。

 

顾章飞透露,未来,首钢京唐将凭借其专利海水淡化技术,有机会开拓更大海水淡化市场,解决京津冀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淡水资源缺供问题。

 

(转自公号环渤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