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要着眼于长远
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一直相当重视。世界银行对贫困的概念给出一个描述性的解释: “贫困就是一种人们想逃避的生存状态,贫困就意味着饥饿,意味着没有栖身之地;贫困就是缺衣少药,没有机会上学也不知道怎样获得知识;贫困就是失业,害怕面对未来,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贫困就是因为缺少清洁的饮用水而导致儿童生病甚至死亡;贫困就是权力和自由的丧失。”
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全国不仅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贫困程度依然很深。全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数33万个,占39.6%。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近1000万。
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表示,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倾向,不是想花大功夫来帮助穷人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而是算一算大概给他补到多少钱就可以脱贫了。“我们担心他们一保了之、一脱了之,再也不帮助他们了。”(10月13日 《新华网》)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扶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开发扶贫,“授人以渔”,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建立“造血”功能,找到致富的路子。将扶贫攻坚的着眼点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授人以渔上,着眼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积极推动行业扶贫、产业扶贫。
扶贫攻坚要着眼长远,其根本就是应当在治本上下多下功夫,实施“造血式扶贫”,斩断贫困之根,确保扶贫效果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防止出现“一保了之,一脱了之”,今年脱贫、明年返贫的现象发生。扶贫攻坚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以不懈进取去战胜贫困,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