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口位于唐山市曹妃甸区泝河入海口岸,曾是古代海运入京东、辽西所必经的海河转运码头和天然避风港湾。据《方舆纪要》载:“蚕沙河口为渤海湾中之湾,浪缓滩平,江南商船、米槽,海运多避风于此。”宋元时期,大批江浙商贾、闽粤粮船北上,多由东、黄海入渤海,经曹妃甸航线入蚕沙河口,再由蚕沙口缘泝河、滦河入京东、辽西。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忽必烈下诏疏浚滦河,大开海运,蚕沙口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大放异彩。
今日的蚕沙口村,村址已距离海岸五六公里,有700户人家,2400口人。村民除了出海打渔之外,还多数搞起了海产品养殖业和冷链物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蚕沙口,也成了响当当的“小康村”。
2015年4月20日,靠海富裕起来的村民举办了以“体验海洋民俗•传承妈祖文化”为主题的曹妃甸首届“妈祖之光”民俗文化艺术周开幕式。2016年,在蚕沙口,北方妈祖研究会正式成立, “下一步,我们要借助妈祖文化这个品牌,规划更大规模的文化旅游产业。”一直为村里的妈祖文化设施建设奔波忙碌的村委会主任杨士革提出了发展民俗文化的新思路。在他的蓝图里,未来的蚕沙口,将建设成集妈祖文化、鱼耕体验、海鲜品尝、商贸交易于一体的蚕沙口妈祖文化商贸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产业搞得好,旅游跟着就起来,村民收入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这一点毋庸置疑。
如果不是妈祖庙会的存在,很难想像蚕沙口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滨海小村,每年能够吸引十几万人前来观光、旅行。更重要的是,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已经散发了数百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历史的传承,怎样以妈祖文化为依托,将蚕沙口乃至曹妃甸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困难在于,曹妃甸、蚕沙口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向老祖宗讨经验,从故纸堆中去发掘,以翔实的史料、文物和民间传说为依据,更要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将京津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唐山地区的沿海文化、平原文化融于一体,让新曹妃甸文化在蚕沙口绽放光彩!显然这就不是简单的修复几座古建筑、打造旅游景区所能解决的了。而是需要政府、文化界、旅游界、学术界等等各方的力量共同推进,在强大财力、物力的支撑下才能逐步实现!而且曹妃甸不仅仅拥有妈祖文化,更因曹妃而得名,唐文化在这块热土的延续也能觅得其宗,曹妃甸作为老垦区,还有独特的农垦文化,坐拥巨大的湿地资源,曹妃甸同样不缺少湿地文化,这一切的一切,都为曹妃甸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留给我们的课题,无非是想不想,和怎样做的问题。
柳赞镇的赵广善镇长说,“现在日子好过了,捕渔技术也更先进了,大家拜妈祖除了保平安、保富裕外,更希望这种文化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去”。
的确,近千年的历史让蚕沙口村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对妈祖文化的传承,更让这个小渔村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虽然每年庙会期间蚕沙口都能吸引十几万人前来参拜、贸易,但蚕沙口人更希望将庙会期间的热闹扩散到一年里的每一天。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选择,又何尝不是曹妃甸快速发展的顺风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曹妃甸的未来,一定因文化而越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