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主办,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和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承办,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具体执行承办,河北演艺集团、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市文广新局协办的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已经于9月28日晚在石家庄人民会堂拉开帷幕,32场梆子声腔优秀剧目纷纷亮相,为广大观众奉上丰盛的戏曲大餐。
从京剧到评剧到梆子声腔甚至沪剧、苏剧、黄梅戏,传统戏曲似乎越来越不受年轻人待见,我们经常可以在街头或公园角落见到老年人听着戏曲散步或者几位中老人在旁若无人的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但年轻人大多都是低头族或是沉迷游戏或运动,就是玩手机或去健身房,他们也很少关注传统戏曲,如今有互联网、有影视、有时尚娱乐,许多年轻人很少愿意去观看那咿咿呀呀的戏曲表演。如果不是官方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戏曲盛宴,人们关注传统戏曲越来越少,传统戏曲似乎只是一种文化符号,被束之高阁。
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简单说,梆子声腔明末清初开始发展,清中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声腔剧种,至今已成为一个大家族。可如果不是官方组织这样的活动,有几个人知道这个传统戏曲中的小剧种?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源于明末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它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梆子声腔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传承,传统戏曲更是如此。不断传承梆子唱腔,留住抹不去的乡愁,还需让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展现新的风采。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在农村逢年过节都要搭台唱戏,那会儿真的是唱念做打,表演的认真,观众更是无比热情,小朋友们看不懂也没关系,但玩耍间耳濡目染,不自觉也能哼上几句,待到成年,回忆往事,也是乐趣一种,而如今,却是唱歌舞大行其道,请戏班子的寥若晨星了。
戏曲源于生活,传承传统戏曲文化,既要保留原有的传统曲目,又要随着时代发展,创编反映时代特点的新曲目,实现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有机融合,用传统韵味演奏出时代乐章。随着老一辈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戏曲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弘扬戏曲文化,更需要在培养优秀人才上下功夫,怎样引导年轻人了解戏曲,熟悉戏曲,热爱戏曲,传承戏曲是有关部门急需探讨的课题,同时,戏曲传承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与重视,传承传承,起码得有才行,现在连唱戏的都没几个,还怎么向下继承下去?现在的戏班子生存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发展?有
“梆子声腔发展要敬畏传统。”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原副巡视员、中国京剧基金会原秘书长陈迎宪同样十分看重戏曲的传承。她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发展之路是走不好的。”
“梆子还有很大的深度发展空间。”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原剧目工作室主任、一级编剧刘兴会认为,梆子声腔发展的方向不应是被当做“博物馆艺术”束之高阁,而应成为大众日常消费的对象。
“观众在变,梆子的艺术形式、剧目内容也要变。”刘兴会解释,比如,梆子要改变唱法,原来演员们是对着野台子唱,谁嗓门大,观众就欢迎谁;现在进了剧场,有了音响设备,演员再像原来一样扯着嗓子喊,观众会捂耳朵。如果不变,梆子声腔会残酷地被当代审美情趣淘汰。“地方戏应具备顺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否则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好在众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也在积极的探索解决方法,让我们期待有一天,梆子声腔,能够真正源远流长,传承下去,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璀璨文明之中的一颗亮闪闪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