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基地见闻

据【系统管理员】报道:

  事业单位的“农民工”

  ——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基地见闻

  □本报记者志远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是一个事业单位。王文库、张胜军、苑占军都该单位在编人员。但是,他们所作的工作却和农民差不多,天天和土地、秧苗打交道,而且乐在其中。近日,在唐海县十一农场的滨海农业研究所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记者见到了这三位“农民工”。

  从唐海县城出发,穿过唐海十农场,开车走了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滨海农业研究所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先到办公室,空空如也。随行的滨海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刘善资说,他们一定在田间干活。穿过一片树林,远远看见三个人影,刘善资说那就是他们。走到近前,三个人站了起来。最前面的就是王文库,只见黝黑的脸庞、朴素的衣着,外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他伸出沾满泥土的双手,不好意思地说,都是土,握手就免了吧。王文库他们正在给耐盐植物施肥。这些耐盐植物都是滨海农业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从全国各地筛选而来,柽柳是从新疆选来的,养心菜是从江苏选来的,芙蓉葵是从天津选来的,共引进乔木类、灌木类、草花类等耐盐碱绿化植物资源80个,筛选鉴定出适应滨海生态条件的资源64个。刘善资说,这些精心选育的耐盐植物是用来美化滨海盐碱地的。

  滨海盐碱地常被人们称为连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然而,仍然是那片盐碱地,如今却树茂密、花飘香。这个军功章就有王文库他们的功劳,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先对选育的耐盐植物进行耐盐实验,从地下17米的地方抽取高浓度的盐水,与淡水混合成一定比例,对耐盐植物进行浇灌,观察记录耐盐植物的生理反应和表征,测定耐盐植物茎叶的含盐量及养分。最后,根据实验数据,评定耐盐植物的耐盐能力,如细叶芒耐盐能力为0.4%,椒样薄荷耐盐能力为1.4%,短穗柽柳耐盐能力为1.6%。实验结束后,王文库他们平整土地、挖沟开渠、对盐碱地压盐压碱、翻松土地、秸秆施肥、载苗、滴灌、浇水、剪枝、除草,培育耐盐植物。今年8月的一天凌晨2时,下起了暴雨。听见雷声,王文库三人从家中急忙赶到基地,雨水已经浸泡了秧苗。他们冒雨排水,奋战了3天3夜,终于保住了秧苗。由于淋雨,三人不同程度地受了感冒。为了秧苗,王文库没能陪护在人民医院住院的妻子,他感到有些内疚。

  如今的基地已达1000亩规模,办公室、实验室齐全。看着眼前的一切,王文库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回想起2006年基地刚建成时,三人挤在小窝棚里,吃着从家里带来的盒饭,王文库感到基地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长大了。在基地做“农民工”,王文库三人感到很充实,很享受。

  临走前,刘善资亲自摘了几个窝瓜送给我,这些是王文库三人在沟边地垄见缝插针种植的家常菜。可能是窝瓜比较耐盐碱吧,长得很茂盛,大大小小的数不清。据了解,所里的同事们来了,都要摘几个回家改善伙食。可是,王文库三人在基地是常吃窝瓜的,现在见了窝瓜再也不想吃了。

  回到所里,滨海农业研究所所长孙长禹介绍说,滨海地区泥质重盐碱地土壤盐渍化程度高、地下水位浅、土质粘重、通透性差、淋盐能力差,改良难度大,构建植被的适生植物少,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滨海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障碍。目前国内此类型区绿化普遍采用“隔离层+客土”的工程避盐措施,不仅成本极高,每平方米在350元左右。而且对取土地域的土壤、生态条件造成破坏。栽种的一些传统的耐盐树种耐盐能力较低,景观效果也难以持久,出现“一年绿、二年黄、三年进灶膛”,甚至出现“春天绿化、夏天黄化、秋天白化”的现象。滨海农业研究所盐碱地综合改良与植被构建技术在原土上绿化,每平方米在100元左右,实现了重盐碱地植被低成本快速构建,示范效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推广前景广阔。

  9月23日,省科技厅向新闻界发布:“滨海泥质重盐碱地综合改良与植被构建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