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从内到外的热闹

据【系统管理员】报道:

  曹妃甸,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曹姓妃子病逝于此,因此得名。

  10年之前,这里还是渤海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带状荒凉小岛,涨潮时候的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

  2003年,机械作业的巨大声响打破了这个荒岛的宁静,通岛公路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曹妃甸大开发的开始。

  到201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曹妃甸成为唐山的市辖区,面积已达1943平方公里。其中,曹妃甸工业区作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规划面积也达到了38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当初的荒凉小岛,已经扩张了近百倍。

  曹妃甸的开发经历两次“危机”,第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曹妃甸的基础设施正处于“大干快上”的阶段,一些路桥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出现无法支付工资、继而停工的现象。此后中央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成了曹妃甸的“强心针”。第二次就是2013年,一些项目再次出现“钱紧”乃至停工的状况。

  2013年7月,正是曹妃甸“烂尾”传闻甚嚣尘上的时候,记者曾经在曹妃甸调查、采访。彼时,虽然正值盛夏,但一个个空旷、沉寂的建筑工地就像巨大的伤口一样矗立着,街道上鲜少人迹,在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附近的十字路口找一辆正规的出租车都十分困难,在这种氛围的钢铁水泥森林中行走,多少让人有些寒意。

  但8个月之后的2014年3月,记者再次奔赴曹妃甸采访,发现这里的人气已经在恢复之中。通岛公路上的工程车忙起来了。开门营业的商店多了。酒店里的旅客和街道上的行人也多了。在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附近,去年还只是一圈围挡的五星级酒店项目,现在已经接近封顶了,竟然还有几个卖凉皮和煎饼果子的小吃摊儿也在附近“安营扎寨”。

  困难似乎是暂时的,曹妃甸的人气正在恢复。

  难怪当地人告诫记者,不要在单一时间点孤立地观察曹妃甸,要在一个3至5年的时间段里感受曹妃甸的变化。

  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是,截至2013年年底,已有19家中央企业和北京企业落户曹妃甸,投资规模已经达到1446亿元;自2003年大开发以来,曹妃甸已经累计完成投资3000多亿元;即便是“钱紧”的2013年,曹妃甸也完成了140.9亿元的融资,并且保证了没有出现债务违约;2014年,曹妃甸的融资计划还将保持在140亿元的水平。

  如今的曹妃甸已经真正具备了“渤海明珠”的风头。2013年10月,规划面积4.59平方公里的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作。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是河北省第一个综合保税区,不仅是省域之内的政策高地,而且是环渤海地区的开放高地。

  2014年2月,《关于设立曹妃甸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请示》已经提交国务院。规划中的曹妃甸自贸区注定将在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的范围之内。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北高层提出京津冀自贸区的建议,这是一个打包天津自贸区和曹妃甸自贸区的联合申报方案。在京津冀一体化成为决策层关注的“一号工程”的背景下,有关专家分析,此前已经大热的天津自贸区很有可能“被打包”。而借此机遇,曹妃甸已经成为自贸区争夺战的“暴风眼”。

  已经定下“服务北京、对接北京”战略的曹妃甸,很有可能成为京津冀协调发展中的大赢家。也许再过三五年,在渤海湾众多港口的实力对比中,曹妃甸就会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