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五场:建设和谐富裕现代临港小城镇

据【admin】报道:

(郑学民、张丹平、齐福臣)

  唐海五场距曹妃甸港区仅15公里,是一个以外来移民为主的农场,居民的风俗习惯、文化素养存在较大差异,社情相对复杂,农工依靠水稻种植和淡水养殖,绝大多数村民住着“震后危旧房”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自建平房,走着泥泞的土路。随着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失地农工增多,各类纠纷引发的群体事件成上升态势,越级信访数量一度居高不下。

  近两年来,五农场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百姓分忧愁、办实事、谋发展,五场得到跨越式科学发展。

  调整种养结构促民致富

  民富则安,民富则乐。五场党委把引领和扶持农工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促民致富作为第一要务。农业是五场经济的基础。为推动农业增效,农场在投资打井、疏通渠道、维修泵站,创造良好生产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工进行种养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稻蟹立体种养,所产稻谷与河蟹均为绿色食品,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亩可增收400元。这场专门制定奖补政策,对乳牙抛秧等新生产模式每亩补贴170元,稻蟹立体种养每亩补贴150元,秸秆还田每亩十元;利用农闲进行技术培训,组织种田大户外出取经;通过召开现场分析会,帮群众算新旧品种和种植模式的对比收入账,不用行政命令,而是用生动的事实引导农工转变观念。目前,这场稻蟹立体种养发展到30000多亩,推广新模式5000余亩,推广新品种14000多亩。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土地流转4980亩,规模经营达46.4%。在农产品销售上,积极打造经纪人,面对港区打出了“吃知根知底粮”的品牌,建成千余亩的有机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订单生产。

  农场还依托紧邻曹妃甸新区临港产业园的优势,积极开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新天地,对负责分包的总投资1.2亿元的三个项目,建立起保姆式服务方式,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目前,唐海节能耐火材料项目即将试生产。同时,抓住曹妃甸迅速发展带来的商机,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新增各类服务型企业20多家,带动800多人实现就业,全场人均增收500多元,改变了原先一产独大的局面。

  多措并举让农工转移就业

  农场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对百姓最直接的影响是失地后如何就业。五场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首先从提高技能素质入手,组建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分期分批对富余劳动力进行环卫、特种车驾驶、车钳电铆焊等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奖励政策,对取得技能证书、上岗证书的人员报销70%的培训费,全场参训人员达1200余人,有180人拿到了国家承认的技能证书,累计落实奖励资金15万元。创立“劳务公司+用工企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扶持能人创办了全县首家具有国家认证资格的职介机构——五农场金桥职业介绍有限公司,架起了打工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桥梁。目前,全场已累计输出劳动力6000余人次,有200多人实现在港区常年就业。

  改善环境提升幸福指数

  过去的五农场,曾是一片盐卤不毛之地。经过几代农垦人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种稻养鱼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但一直生产粗放、效益低下。绝大多数村民住着“震后危旧房”和八十年代的自建平房,走着泥泞的土路,生活在污水乱流、杂草丛生、家畜散养、蚊蝇乱飞的环境中。

  为改变农工生产生活条件,五场以小城镇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聘请北京设计院对全场进行了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对场部930户平房全部实施平改,目前一期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海景丽园小区已经完工,对场部周围村队的农工向场部集中,目前已有北坨、林里坨、鱼种场等四个村队的252户签订了搬迁协议。投资800万元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对场部通往迁曹公路的道路进行拓宽,湿地风情现代小城镇已经显现。同时对村队进行绿化、亮化、净化、美化。走进这场第一个文明生态村——林港村,宽阔整洁的水泥路街道两侧是一排排样式统一、红顶白墙的新民居;村民中心、文化广场、公园里,设施齐全。农场开展了黄金整治,建立了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垃圾堆没了,乱堆乱放的杂物收拾干净了,道路平整了,蚊蝇都少了,这样的环境多舒心”霍印青老汉的话道出了五场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