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唐曹高速公路前行,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扑面而来。一个个现代化的码头,一片片标准厂房,一座座新建的住宅小区,勾勒出现代大工业和未来新城的轮廓。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很难相信这个河北省最大的“区”,是通过填海造地从海上“生”出来的。
曹妃甸与众不同。早在9年前,曹妃甸就被定义为首都产业外迁最大的承载地。2005年,首钢搬迁曹妃甸建起国内最先进的钢铁企业。同年,曹妃甸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2006年,曹妃甸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2011年,以曹妃甸为龙头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而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顺应这一发展大势,曹妃甸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和曹妃甸时提出的“要努力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打造河北第一经济增长极为目标,努力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崛起”。
7月31日,京冀两省市在京签署七份区域协作协议及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在当日举行的北京市•河北省工作交流座谈会上,两省市负责人签署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等七份文件。
从昔日不足4平方公里的荒芜沙岛,到今天京津冀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区域。循环经济、绿色产业、高科技推动,曹妃甸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为支撑,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逻辑。为此,《英才》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唐山南部沿海的曹妃甸区一探究竟。
区位优势决定战略布局
2014年6月28—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率领北京市代表团来到曹妃甸。走湿地,进车间,看码头。良好的区位优势,日新月异的变化,给北京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以首钢、北控等企业现有项目为基础,合力解决资源、交通、公共服务配套等问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曹妃甸聚集,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共同把曹妃甸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打造成协同发展的示范区。这是目前各方都有的一个共识。
对于曹妃甸的产业定位,曹妃甸区副区长张贵宝对《英才》记者说:“曹妃甸未来要发展的钢铁产业定位在精品钢铁,化工是精细化工。”
在这方面首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为中国第一个临海靠港的千万吨级钢铁企业,首钢京唐公司搬迁后,不仅没有“伤筋动骨”,反而实现了“脱胎换骨”的产业升级,在产品上,由过去以生产建材为主,跃升为以汽车、家电板材、管线钢等高端板材为主,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社会需求高。
目前京唐公司的家电板材市场占有率第一,海尔、美的、格力等国内较大的家电企业都在使用首钢的家电板材;汽车板材,今年预计将达到90万吨,汽车结构钢中的车轮钢,市场占有率也占据第一位——在全球性钢铁行业不振的严峻形势下,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历经9年从低端到中高端的转型调整,于今年5月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
曹妃甸港作为一个天然的不冻深水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一吨钢铁平均要带来6吨以上的物流,这就意味着临近港口产生了成本优势,而靠船运输,船越大物流的平均成本越低,曹妃甸港口正好是深水港,停泊大船恰到好处。所以布局大钢铁大化工有其依据。
2013年,曹妃甸新建各类码头泊位12个,累计建成并运营泊位60个,通过能力达到3.5亿吨,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45亿吨,同比增长23%;开通内外贸航线16条,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5万标箱,增长50%。
虽然如此,但毕竟重化工行业属于强周期性产业,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如何降低产业的波动幅度,使当地经济平稳发展是关键。
曹妃甸区政府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张贵宝介绍:所谓循环经济在曹妃甸来说指的是一个大循环的概念:园区与园区、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最终才是企业内部的循环,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共生共荣、风险利益共担的格局。
成功的例子要数已经落户曹妃甸的华润电力了。其副产品热可以供给周边的企业和居民,余热可用作海水淡化。同样,首钢京唐公司的余热也可用作海水淡化,海水淡化出来的浓缩盐可以供给三友化工。
一条跨行业跨企业的循环经济带就这样形成了。
除了为现有产业搭建循环链,曹妃甸还打算利用好那些过路产业。曹妃甸正在做华电、国投、中石油、中石化的工作,为这些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优惠的政策,争取使这些企业的能源、商品在曹妃甸港上岸,并且在本地形成交易。
这样不仅可以使产业布局更加丰富,而且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使过路财神成为常驻财神。
用智慧破解发展难题
在重重的困难与挑战面前,曹妃甸人挺直脊梁。唐山市市委副书记、曹妃甸区委书记郭竞坤说:“要发展,就会有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唯有把自己做得更好,才能为赢得未来奠定基础。”于是,全区上下戮力同心,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
基于这个理想和目标,郭竞坤对《英才》记者表示:目前,曹妃甸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转向产业聚集。
据资料显示:从2003年曹妃甸开发建设起,十年间先后投入了大概3000亿元,平均每年300亿元,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市场运作解决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过管委会贷款融资投入的。目前,曹妃甸没有出现一笔不良贷款,且政府投入形成的土地、港口等有效资产已达2000亿,是政府投入的近5倍。
在郭竞坤看来,解决钱的来源,实现资本资金的自给自足是未来曹妃甸更上一步的关键。张贵宝讲了两条资金来源:
第一,依靠曹妃甸自身的产业发展,2013年曹妃甸区全部的财政收入是76.1亿,可用财力大概在50亿,如果能够完成预定30%的年增长目标,在2016—2017财年,曹妃甸的可用财力就能达到120亿,而120亿意味着曹妃甸区的财力完全能够实现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