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妃甸区四农场,一片黄绿未匀的稻田里,人们正在手工除草捉虫,一片青蛙鸣叫与鸟儿扑翅声不时回应。“我们田里很热闹,每天都有好多鸟儿戏水、采食,虽然糟蹋了些秧苗,但是它们也吃虫子。”蛙蹼有机工社创始人陈君明,是一位前媒体人,他厌倦了大都市的喧嚣,回到故乡曹妃甸种起了纯天然水稻。其稻花香品种,是中国农科院专家在北京昌平进行优化后引入的,产品计划打入北京高端市场。
曹妃甸垦区板块的前身是国营柏各庄农场,垦区人民曾在盐碱荒滩上引滦河水灌溉,开创了我国北方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先河,其名牌产品——柏各庄大米享誉海内外。目前,曹妃甸全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已占河北省的四分之一。
在距曹妃甸220公里外的北京,这个几近饱和的城市有着巨大的农产品需求,却受到资源环境等的制约,急需腾挪转移的空间。
9月3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强调了京津冀农业一体化的主旨,提出要精缩北京农业,鼓励涉农京企出京入冀。《意见》的总体目标是,北京市高耗水农作物将逐步退出;同时削减的还有养殖业,到2020年,北京将减少生猪年出栏量1/3、肉禽出栏量1/4。
北京农业结构调整后,供给减少会否提高物价?北京市农工委副书记刘福志在京曹农业项目对接会上说,北京的农产品自给率也就三成,因此,要鼓励大型农企“走出去”,到外埠建基地、设分厂,才能保障北京的农副产品供给。同时,北京市政府将对外埠基地建设给与补贴。
以上《意见》出台的背景,是7月份签署的《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协议》中提出,“充分利用曹妃甸稻米、果菜、河蟹、大虾等优质农产品和水产品资源,支持北京企业到曹妃甸发展种养及加工业,在满足区域绿色食品需求的同时,建设北京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曹妃甸早已跃跃欲试。按照曹妃甸区农业空间布局及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30)要求,特别规划了“特色农业产业园”,主要就是迎接京津产业转移以及大型龙头企业进驻。
目前,中粮糖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年原糖处理能力100万吨的精炼糖厂;国内最大的花生生产和出口企业——北京天申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30万吨花生精加工生产基地已开工;北京二商集团已与曹妃甸三家水产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其中惠通水产具备年产水产品5000吨的能力......
在农业互补方面,北京有需求,曹妃甸有供给。曹妃甸农业的鲜明特色是“水上农业”,“水稻”“水产”是两张主打“名片”。这里是河北省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粳米生产区,国内最大的东方红鳍豚养殖基地,养虾业连续创造出六项全国第一。特别是稻田养蟹模式被世界持续农业发展协会副主席罗杰.布洛伯姆先生誉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杰出典范”。
跃过滚滚稻田和蜿蜒的河流,视线又跳跃到了深水大港的堤堰。如今,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幕已经拉起。在新的机遇下,曹妃甸向打造临港外向型农业迈进......
9月3日,曹妃甸区委副书记、区长杨洁率队赴北京农委对接。座谈会上,杨洁热情洋溢地介绍着曹妃甸的投资优势:得天独厚的不冻不淤天然良港,将降低大宗农副产品进出口的物流成本。河北省内首家综合保税区运营,可为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免税、存储无限制、免检等多项特殊优惠服务。土地具有国内其他同级开发区不具备的价格优势,其垦区板块土地为国有性质,协调统筹简便;工业区为吹沙造地形成,地广人稀,不存在拆迁、补偿等问题。
在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曹妃甸工业区,工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同样可以惠及农企。杨洁向北京方举了个例子:中石油曹妃甸LNG项目,不仅可有效缓解北京冬季天然气供应不足的问题,而且,液化天然气在气化时会释放大量冷量。“北京农企可以利用冷能建设冷库,再依托冷库形成农产品仓储、集输产业集群。将使曹妃甸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 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