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清凉正是可人天。海风带着清凉与潮湿,拂过曹妃甸装备制造园区内的唐山重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新厂区。这座仍在建设的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一片繁忙:已经建成的2座4.8万平方米厂房内机床飞转、电花四溅,工人们正鼓足干劲进行着生产建设大比拼;还在建设的新厂房蓝色框架立柱已拔地而起,框架横梁也已基本完成。
记者走进厂房,看到托辊生产线仅有8名职工,他们有的在对结构件原件的尺寸进行检查,有的在操作着数控机床进行加工,还有的则将制作好的半成品拖放到指定的位置。据介绍,这里生产的结构件从下料到成型都是自动完成的。
“我们这条托辊生产线是数控全自动生产线,比以前节省了约一半的人力资源,别看这里人少,而生产效率是普通生产线的好几倍。”说起新厂房的好处,生产处副处长孙振松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相比老厂房,这里的环境好、采光好,设备采用了先进的数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厂区迁到了曹妃甸新址后,厂房一下扩大了好几倍,原来限于空间无法制造的大型、特大型机械一下有了施展的空间,这让企业如鱼得水,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说,企业正在继续加快技术改造,积极拓展新产品的领域,调整产品格局,加大市场的占有率。
2009年,唐山冶金矿山机械厂在我市“退二进三”的科学发展整体部署下,整体搬迁至曹妃甸装备制造工业园区,组建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物流运输为一体的国家重机行业的重点企业——唐山重型装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新形势下,该公司对原有的老三样优势领域铁前设备、皮带机、减速器进行改造升级,利用数控设备的优势,加快产品提升改造,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公司还下大力气开发新产品,通过分析曹妃甸地区的临海优势,制定了向大型港机设备制造领域迈进的战略决策。2011年,唐山重装集团完成销售收入9.5亿元,同比增加13%。目前,企业年产值平均为18亿元。
“企业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就在于厂区的搬迁并不是单纯的复制。”唐山重装集团生产线搬迁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杨国民告诉记者,在企业搬迁改造中,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老厂区经过置换变现后,全部用于了企业的搬迁改造,使得厂区面积翻了数倍。同时,曹妃甸极为优越的区位优势也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企业的二次创业。 “大型装备是不可能通过陆路交通实现运输的,需要依靠海运。厂区靠海,产品部件组装完就可以直接装船,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杨国民算了一笔账:就起重能力来说,老厂区最大为50吨,而曹妃甸厂区厂房建好后会达到150吨,这已经是老厂房的3倍。同时,大型结构件厂房建成后,起重能力还将会达到200吨。这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无疑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支撑点。
杨国民还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在曹妃甸的发展,唐山重装集团已带动了京津冀地区的配套加工、结构件制造等企业,在京津冀地区钢铁行业的铁前设备占有率超过了80%,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了1000种产品,近百万吨机械设备,产品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产品出口到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未来的蓝图,唐山重装集团前景十分看好。厂区中部,二期工程在建。记者看到,工程介绍牌上挂有红色条幅,“总动员,苦战100天”的标语十分醒目。新厂房的蓝色框架立柱已拔地而起,框架横梁也已基本完成,多名工人正在紧张的施工中。“目前我们拥有小型加工件及大型焊接件2个厂房,去年完成产值6亿元,占全厂总产值的60%-80%。”杨国民告诉记者,二期工程预计明年年底完成,新重装厂房的面积将达到3.8万平方米。随它一同建成的,还有一幢钢材预处理中心。“未来5至10年内,企业整体产值将达到50亿元,这里将成为华北地区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采访之余,记者问孙振松:这里的工作苦不苦?孙振松笑着说:“说不苦那是假的,这里许多的建设者为曹妃甸的生产建设付出了很多。”作为曹妃甸创业者,他们抛家离舍,奋战在生产一线,工人们每周只能回家两次,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生产线上和宿舍里度过的。“先种树,才能乘凉。”孙振松和他的同事都明白这个道理,默默在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近段时间,他们听说,曹妃甸将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打造成北京的出海口,孙振松和同事们非常兴奋:“曹妃甸是一个崭新的焕发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它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里,我们也和千千万万个建设者一道实现着梦想。”
(作者 刘庄子赵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