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来,一种散发恶臭的黑色“污泥”在河北省唐山市南堡经济开发区地下蠕动。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种地下“污泥”包含金属铬和有机残渣。尽管目前相关企业已经不再继续填埋,但其过去多年来填埋的“污泥”规模已达到十余万吨,对南堡地下水构成巨大威胁。
对于含铬“污泥”污染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近日反映给南堡安全环保局。征得该局相关负责人同意后,记者与该局工作人员一起对上述“污泥”进行了实地取样,负责接待记者的王科长承诺,将尽快检测并公布结果。
地下暗藏“污泥”
“皮毛鞣制及制品加工”中“使用铬鞣剂进行铬鞣、再鞣工艺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被国家明确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单,不能随意处理。而据记者了解,上述含铬“污泥”已被当地环保部门列入“普通工业废物”多年,在南堡地下长期填埋。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多年来,不断有人在南堡经济开发区多个地点挖出过黑色“污泥”。
对于南堡本地人而言,这种“污泥”从色泽、气味上均易于辨别,其来源早已不是秘密。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均表示,它们来自于本地韩资企业——唐山相林皮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相林公司)。在相林公司及南堡安环局,记者均证实了该公司填埋“污泥”的事实。
经过反复考虑,曾经参与“污泥”填埋工作的老葛(化名)同意站出来,向《华夏时报》记者指认相林公司一处最大填埋场。
黑沿子镇东北、临近南堡铁道运输线,有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荒地,这就是老葛熟悉的填埋场。
在这块荒地中间,几个直径十几厘米的塑料管从地下伸出。据介绍,由于“污泥”中含有皮革有机物成分,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不及时排除将导致地面鼓胀。在一个蓝色塑料桶后面,记者还找到了一个和污泥相连、直径约20厘米的地洞,泥土层下隐约泛着黑色水光。
“地底下全是这种‘污泥’。”老葛跺着地面对记者说。至少有4年时间,老葛亲自参与填埋工作,每天都和同伴将数以吨计的黑色污泥埋入深约5米的坑中,然后覆上灰土。
南堡人李永江曾是一名向上述填埋场运送“污泥”的司机,填埋场是他的噩梦。“到处是白色的蛆,就在‘污泥’上蹦。”2006年,李永江进入相林公司,他告诉记者,在相林公司工作的半年时间里,自己每天至少要向填埋场运送4趟“污泥”,汽车载重为5吨。
“公司每天往填埋场运送1000袋,8年时间一直没间断过。”王井章说。今年41岁的王井章,在相林公司准备班、干燥班工作了8年。
王井章告诉记者,上述填埋场“污泥”的规模难以计算,至少在10万吨以上,实际上可能“远超过这个数字”。
其他散落于南堡地下的“污泥”,其埋藏地点、规模依然少为人知。
“铬污泥”形成路径
近几年来,南堡各地鱼虾异常死亡现象频频见诸报端。
一位知情人士近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南堡盐场附近某虾池也曾出现大面积死虾的情况,饲养人员一直找不到原因。不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在这个虾池周围的地下挖出了大量“污泥”。
地下“污泥”与鱼虾死亡现象是否存在联系至今尚无定论,不过南堡本地人中间已经流传着“污泥”污染地下水的传闻。
为了准确掌握“污泥”成分,《华夏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其产生过程。在工人上早班前的管理空隙,记者从相林公司工厂侧门进入了工厂园区内。
从原料皮到成品皮,相林公司共组建了准备班、鞣制班、消匀班、染色班等十余个班组。
首先是准备班。工人将牛皮原料加入石灰水中浸泡脱毛,去除掉皮上残留的肉、油,并用片皮机将原皮切分成头层牛皮、二层牛皮,二层牛皮出售给其他加工厂,而头层牛皮进入下一道工序。含石灰、皮毛肉油等废料的污水排入下水道,进入相林公司的“综合废水系统”。
在工厂的鞣制车间,有数十个直径约2米的横向圆桶状鞣制设备。经过准备班流程后,鞣制班的工人将头层牛皮、水加入圆桶状鞣制设备。工人说,在鞣制过程中,还需要加入一种“铬粉”,目的是进一步软化牛皮。
启动鞣制设备后,含铬的废水就从圆桶一侧的孔中甩出,顺着一道弧形槽流入水渠,最后流进一个直径约2米的“铬泥池”,加碱沉淀出“铬泥”,由此形成一套“铬水系统”。
如果“铬水系统”与上述“综合废水系统”互不干扰,“综合废水”中不会含有铬。事实是,相林公司厂区内悬挂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显示,“铬泥池”中的废水与工厂的其他废水废料一起流入工厂的综合废水处理系统。
相林公司一名负责“综合废水”处理的郑姓管理者在记者的追问下承认,流入“综合废水”的“铬泥池”废水的确“含有一定量铬”,同时相林公司“综合废水”系统也并不能处理掉铬。
王井章告诉记者,综合废水中含有铬的原因之一在于“下水道都连在一起”。而另一个方面,王井章在实际生产中也屡屡发现“铬泥池”出现池满外泄情况。“产量高的时候,(未经沉淀的)铬水直接进了下水道,和综合污水混在一起。”他说。
包含准备班、鞣制班、染色班等多个班组的废水、废料流入“综合废水系统”后,其固体部分经过烘干,形成了含铬的黑色渣状固体废物,即人们口中的“污泥”,装袋后运入填埋场。
多位相林公司员工、南堡安环局王科长向记者证实,这些“污泥”袋按照“土工膜”方式填埋。即在土坑底部覆盖一层“0.9毫米厚”塑料薄膜,“污泥”袋子堆积在薄膜上,铺满一层后,将塑料薄膜边缘卷起来包住袋子,在上面覆盖一层泥土。
迄今为止,相林公司最早一批“污泥”已经被埋地下超过10年时间,薄膜能否继续起到防渗透作用存在巨大疑问。上述多位员工也向记者反映,这层塑料膜由多块塑料膜拼接而成,其连接处甚至仅“用胶带粘上”,起不到防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