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个比自贸区更具想象力的试验田

据【系统管理员】报道:

    题记:当一件事情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后,你怎么想象它都不为过。
 

    2月26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布,从3月1日起放开上海自贸区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上限放开后,自贸试验区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外币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在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上先走一步。

    这样的进展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开设自贸区的应有之义,自贸试验区本来就是要能够“先行先试”,为在全国推进改革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只不过,现在看来,上海自贸区的推进节奏似乎要比成立之初大家预期的要慢一点。

    慢一点没有关系,要记住的是上海自贸区是国家战略。

    这一点早在去年9月底国务院印发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

    同样也是在2月26日,一个新的国家战略被提了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

    从一个国家战略到又一个国家战略,我的感觉,京津冀将是一个比上海自贸区更大甚至是更具想象力的试验田。

    上海自贸区的提出和建立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而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今年的全国两会之前。新华社刚刚发出的关于全国两会的第一篇报道就叫做《迈好改革关键一步——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全国两会》,在此特殊的时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破一亩三分地”,改革意味不可谓不浓。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60条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靠上海自贸区这样的试验田去探索经验,而一个上海自贸区所能承担和真正完成的任务又是有限的,所以这里京津冀协调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比上海的自贸区大得多的、更能使上劲的大试验田。

    从这条新闻公布之后,我们更多看到的评论还是这个战略对于北京的意义的解读,比如第一反应还是“疏解北京”,探讨的是“疏解北京谁做杠杆”?关心的是首都将迎来城市史上的一次大变革,一些非首都核心功能将被疏解,大家甚至开始讨论部分科教文卫机构也可适当迁移北京,一些非关国家经济命脉的央企总部也可以适度迁出北京的问题。

    我感觉如果这样理解京津冀协调发展的一个国家战略,就太小了。这个战略,出发点不应该只是解决北京问题的,而是要通过解决北京问题,尝试更多的改革问题。不信,我们一条一条地看一下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7点要求: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

    第一条强调了要顶层设计,这个提法早就有了,但是需要操作实践。第二条强调了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一起做,这不仅是京津冀的问题,而且是全国各地区域发展的共同难题,怎么打破一亩三分地,这不是说说就完了,也是需要具体操作的问题。

    第三条提出了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其实要解决的是不良竞争问题,抢投资的问题,同类投资一窝蜂上都搞成各地支柱产业的问题。第四条强调了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市分工,这一点倒是比较契合上面所提到的“疏解北京”的情况,不仅是“疏解北京”,而且是要解决北京吸收走区域内一切优势资源的问题,就像之前很多人分析的,有北京在,天津尴尬,河北更尴尬,这个问题只有三家打破界限、合理分工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第五条就更不用说了,加强环保合作,京津冀不联手就消除不了雾霾,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省一个市的问题,京津冀将成为一个环保试验田;第六条是要实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这个你甚至可以看出三位一体投资、稳定GDP增长的意味。

    至于第七条,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是要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要素一体化,这是将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的必由之路。怎么操作?京津冀又是一个典型的试验田。

相关阅读